发展经济学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于西方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展经济学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原因,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标志和结果,等等。 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西方经济学中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分支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形成。主要代表有纳克斯(R.RagnarNarkse)、刘易斯(W.A.Lewis)、罗森斯坦-罗丹(P.Rosenstein-Rodan)、赫尔希曼(A.Hirs chman)、缪尔达尔(G.Myrdal)等。研究内容一般包括: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就业和人口迁移,农业改造和乡村发展,工业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外国投资和援助,财政金融政策,发展的方式和计划等问题。其研究目的是为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纳入资本主义经济轨道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主张。 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和规律的学科,也称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学。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形成。研究内容一般包括: 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就业和人口迁移问题,经济增长速度,国民收入分配和居民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农业改造和乡村发展问题,不发达国家技术选择问题,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问题,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总结与比较等。70年代以前,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工业化问题,70年代以后,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农业现代化问题。目前,这一学科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主要流派有新古典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和激进主义学派。这一学科领域中较重要的著作有: 纳克斯的《落后国家资本的形成问题》、伯克的《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刘易斯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拉尼斯与约翰费的《经济增长理论》、舒尔茨的 《人力资本投资》、钱纳里的《发展政策的结构理论方法》、赫尔希曼的《经济开发的策略》、迈耶的《发展经济学的重要问题》、朱维凯斯的《发展经济学》等。1979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舒尔茨由于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所作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的一门学科。它是二战后形成的一门新兴综合性、整体性、边缘性的应用经济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一个最为深刻的变化,是涌现出一大批刚刚摆脱由殖民体系统治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虽然这些国家在国土大小、人口的多少、资源的丰缺、经济基础的厚薄等方面各不相同,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与制度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它们的原有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基本相似的,所处的国际环境是无大差异的。独立和发展把它们联系到一起,并成为它们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共同主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得到许多类似的经验和教训,如何从这些问题、经验和教训中找出规律性东西,使复杂的现象得到理论的解释,使政策措施得到理论指导,是发展中国家提交给经济学界的任务。发展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发展经济学作为二战后形成的一门新兴综合性经济学科,它具体研究一国经济如何从不发达形态演进到发达形态; 研究这个发展过程和因素,以及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政策,通过各种发展理论和战略、经济结构和政策变革的比较,探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途径与发展规律。因此,发展经济学始终把如何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主题。 发展经济学从兴起到现在,历经两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经济学主流基本上都是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规范发展中国家问题,把发展问题归结为工业化进程,并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主要目标。虽然各国经济学家偏重的方向不同,但都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60年代中期以后是发展经济学的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和第一个阶段经济发展理论所设想的结果不相一致的情况,按照那些理论而作出决策的发展中国家并未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奉行国内工业化初进口替代改革,实行经济计划化和政府多方干预的结果,使经济学家不得不对5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理论和改革重新评价,在许多方面作出重大修正和调整。这一阶段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实现公平分配,从而满足穷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同时,重新估价经济计划化的得失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重新强调农业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之,发展经济学在第一阶段比较注意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的特点,突破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统一体系,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 第二阶段则在许多问题的分析中,恢复了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并扩大了新古典主义的应用,这被人们称之为发展经济学中的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当前发展经济学的主流源是新古典主义。相反,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与激进主义发展经济学,都未形成主流。 发展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尚在进行期间,发达国家就已开始考虑战后重建问题。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日益引起发达国家政府和公众的关注。早在1939年,克拉克就出版了《经济进步的状况》一书,第一次用确实的统计资料说明了世界富国与穷国生活水平的差距,对后来增长理论与模型的出现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0年代,三本关于发展问题的著作相继问世,即: 罗森斯坦-罗丹的《东南欧工业化问题》 (1943)、斯坦利的《世界经济发展》 (1944)、曼德尔鲍姆的《落后地区的工业化》(1947)。通常认为,这三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发展经济学的诞生。 1948年,哈罗德和多马两人差不多同时根据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推演出一种经济增长理论,即哈罗德-多马模型。这是100年来西方主流经济学第一次把经济增长纳入研究范畴。不少人认为,这个模型与其说适合于发达国家,不如说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因为这个模型指出了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要害——资本匮乏,并且显示出,只要有持续的资本形成,就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不过,哈罗德-多马模型毕竟只是一个增长模型,还没有进入经济发展研究领域。 1950年左右,非殖民化运动达到高峰,前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而为民族国家,它们迫切要求发展本国经济,希望有一种切合实际的经济理论来指导本国的经济决策。西方发达国家面临这种新的政治形势,亟须与这些新独立的国家保留旧的经济联系,办法之一就是把各工业落后国的经济发展纳入西方经济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能再接受殖民统治和国家之间的贫富悬殊。因此,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研究迅速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热门课题,各种有关经济发展的文献大量涌现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发展经济学就此兴起。 发展经济学从兴起至今,不过短短的半个世纪,但它的一般思路和具体的理论模式,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是发展经济学演变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资本匮乏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如纳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等理论,都论证了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阻碍。再加上二战后美国援助欧洲重建的马歇尔计划的成功,从实践上说明了资本形成能够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因而发展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发展策略,如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莱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罗斯托的“起飞”等,都强调要提高储蓄率、加速资本形成。钱纳里等人提出的“两缺口”模型还论证,对于国内储蓄不足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引入外国资本来弥补。不过,在60年代初,舒尔茨等发展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物质资本积累,比物质财富更基本的是创造财富的能力,即人力资本。 (2)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 工业化是发达国家经济的主要特征。早期发展经济学家非常强调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他们认为,通过工业化,可以减少进口,减轻外汇约束,并积极地扩大外汇储备,增加进一步促进工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进而提高国内生活水平。工业化还被视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并由此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惟一途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工业化战略。普雷维什的“贸易条件恶化”论,从反面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性,并成为发展中国家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理论基础之一。 (3)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要有计划,这几乎是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的共识。苏联在短时期内运用计划经济的力量实现工业化的先例支持了这种看法。凯恩斯经济学也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不完善,价格不能正确地反映经济信息,市场体系不能起到有效地配置资源的作用。而且,即使是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也只在短期和静态条件下是有效率的。而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其中包含着结构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需要牺牲一些短期利益,需要制定某种发展战略,这些都超出了市场的作用范围。罗森斯坦-罗丹、丁伯根等学者强调了计划化的重要性,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计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受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影响,战后20年,许多发展中国家走的是一条封闭式的、以物质资本积累为核心的、高度计划化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其中有些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初步建成了民族工业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等。但总的来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反而暴露出种种问题,如:农业发展停滞,市场受到抑制,外汇短缺,部门差距和地区差距拉大等。计划管理体制也逐渐显出种种弊端。与此相对照,一些经济比较开放、注意发挥市场作用、实行出口促进政策的发展中国家却取得了更快的进步。面对这些情况,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思路、研究重点、分析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是发展经济学演变的第二个阶段。其理论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对发展有了更宽泛的理解。 发展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发展是一个多维的概念,经济增长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而非全部。在二战后20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人均收入虽然有所提高,大多数人实际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改善,分配不均、贫困、失业等问题日益突出。从60年代起,库兹涅茨、克拉维斯、钱纳里等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问题。70年代,辛格论证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程度的扩大问题。特恩汉姆首先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在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努力下,就业导向战略、增长中的再分配战略、满足基本需要战略等关注发展的多维层面的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得以实施。 (2)纠正对农业的偏见。 舒尔茨论证了50年代轻视农业的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损害,提出必须增加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发挥农业的经济价值。以此为开端,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根本问题,农业不应仅仅是工业扩张的工具,农业本身的发展也应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促进农业进步,可以解决进口替代政策力图解决而未能成功的国际收支逆差问题。发展精耕细作的劳动密集型农业,可以尽可能地把劳动力保留在土地上,减小城市化过程中的就业压力。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应该对小农采取适当倾斜的租税政策和价格政策,并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3)重新估价市场机制的作用。 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经济学家改变了前一个阶段对国家计划管理的过度推崇,转而从不同角度重新论证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他们认为,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完成政策目标,广泛提供信息,而且还能以各种方式为经济增长提供刺激: 刺激物质资本的积累,刺激人力资本投资,等等。与易于产生低效率和腐败的计划机制相比,市场是一种更为可取的经济发展工具。但重视市场不等于取消计划。政府应当培育、增进、加强和利用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两者应该互相配合,才能促使经济有效运行,并在长期中实现发展。 (4)强调对外开放的作用。 60年代后期,随着进口替代政策越来越缺乏效率,发展经济学家们对进口替代的批评也越来越尖锐。他们指出,这种政策造成价格体系的扭曲,不利于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从长期看,也起不到扶植国内新兴工业的效果。比起进口替代,出口鼓励对经济的扭曲较小,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能够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普雷维什在60年代中期就指出,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替代道路上已走到尽头,应当改弦更张,转向出口鼓励。哈伯勒认为,市场-价格机制不仅能有效地调节国内经济,也能有效地调节国际经济,因此应当实行自由贸易。利特尔、西托夫斯基、斯科特提出,应当强调发展出口,更好地利用价格机制以替代行政管理。 从以上对发展经济学兴起和演变过程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出发展经济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而是许多发展理论、模型、观点以及政策主张的集合。其中,有些理论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证同一个观点,有些是对从前理论的修正和补充,有些理论或政策主张则是针锋相对。不同的发展经济学家,所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也不尽相同。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现代发展理论的几种基本思路。 (1)结构主义。 这种思路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独特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机制不健全,价格调节难以发挥作用,经济结构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新古典主义分析方法在发展中国家的精确应用范围非常小。市场一价格机制有一些固有的缺陷,比如,价格受垄断或外部性因素的扭曲,有可能发出错误的信号;劳动和其他要素可能对价格信号作出不正常的反应;某些情况下,价格虽然传递了正确的信号,各种要素也准备作出正常的反应,但要素却可能不能迅速地流动,或根本不能流动。这些缺陷在发展中国家比在发达国家要严重得多,尤其是最后一类缺陷,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远不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描述的那样灵活和易于调整,而在很多情况下是缺乏弹性的,迟滞的,甚至是僵硬的。再者,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静态分析,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动态问题。发展中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边际的、增量的经济调节,更需要经济结构的重大改进和经济规模的巨大扩张。因此,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是不适用的。凯恩斯经济学虽然突破了新古典主义模式,但也是从发达国家情况出发,也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学。 结构主义思路在发展经济学的第一阶段占主导地位,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特点,提出了不少特殊理论。 (2)新古典主义。 19世纪末,新古典主义取得了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地位,成为经济学的主流。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市场价格机制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有效地调节企业的生产和个人的经济行为。由于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在企业和个人追求自身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同时,社会也达到了和谐。经济的发展是以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市场价格机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好机制。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标准化的分析方法,但对经济运行的制度背景不予研究。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持“单一经济学”观点,认为他们的理论既适合于发达国家,也适合于发展中国家。6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观点逐渐占了上风,发展经济学第一阶段中许多结构主义观点受到批评。此后,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应用新古典分析方法来分析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内容也因此而得到扩展。 (3)激进主义。 除了以上两种基本思路以外,20世纪80年代之前还涌现了一批较为激进的发展经济学家,代表人物有普雷维什、阿明、巴兰、弗兰克、富尔塔多、卡多索等。他们一般持较为激进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状态是由不公正的世界秩序造成的。他们的学说通常被称为激进主义,或依附学派。巴兰认为,发展中国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原料来源、大量利润和投资出路的地方,后者出于经济利益而控制前者,反对前者的工业化。普雷维什提出,世界体系呈“中心-边缘”状态,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就是在中心的影响下,产生外围经济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二者对发展利益的分享是不平等的。富尔塔多等人论述了多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激进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一般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经济学曾经兴盛一时,各种理论争相涌现。然而它们在实践中均没有取得成功。70年代以来,新古典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发展经济学的地位受到动摇。80年代初期和中期,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经济学已经开始衰落,甚至濒于死亡。拉尔在《发展经济学的贫困》一书中断言,“发展经济学的死亡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和经济都正常发展”。80年代以来,经济自由化的浪潮席卷世界。 然而,发展经济学还远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迄今为止,除了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地区)在经济上获得了显著发展,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以外,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仍然十分落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事实也在促使人们对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重新进行思考: 为什么90年代发展中国家相继爆发金融风暴?为什么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接受了大量外援,又进行了迈向市场化的结构改革,却仍处于极度贫困之中? 90年代以来的发展经济学正力图解决这些问题。具体说来,发展经济学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研究内容趋于具体化。对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已经没有太大争议,关键是在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市场化,以及在市场化进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减少贫穷、提高预期寿命、改善健康、避免饥荒、促进参与、增加自由等福利目标得到更多的关注。技术、制度、政府行为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2)研究范围趋于国别化。发展中国家数目众多,彼此之间差别巨大,许多发展问题难以得出适用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统一结论。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分类或个别研究。 (3)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密切融合。随着主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突破,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如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主流经济学前沿成果,均可在发展经济学中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