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symptom appearance
植物受病原物侵害后,在外部显示病状或症状的现象。在非侵染性病害中,植物无法在极端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在外表出现病变症状。在侵染性病害中,发病是侵染过程中的第三阶段,首先在体内有微观的内部症状出现,然后在外部显示出宏观症状。在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中,病部还会出现病菌的子实体,如真菌的菌丝、菌核、孢子或其它繁殖器官,细菌有菌脓外溢等。当病部出现病征时,在流行学上又称产孢期。寄主植物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与病原物和寄主的亲和性密切相关,同时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病原物—寄主亲和性 对症状发展和病原物繁殖体的产生有明显影响。许多病原物有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它们在某些寄主品种上表现为强致病力,而在另一些品种上表现为弱的致病力。相反,植物品种对病原物不同群体也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因此,不同病原物—寄主组合的亲和性不同,决定了病害症状的表现、症状类型、症状发展速度以及病部表面繁殖体产生的数量。例如,小麦锈病在免疫品种上不表现症状或仅呈现微小枯斑,在高抗品种上表现为枯黄斑,孢子堆小而少,在感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斑,孢子堆大,产孢量多。寄主不同生育期和寄主不同部位,对病原物的敏感性不同,亦影响症状的表现。例如,棉疫病菌只能侵染棉花幼苗和棉铃,其它生育期很少发病或完全不发病。病菌侵染棉苗茎基、子叶及棉铃分别引起茎基腐烂、叶斑和烂铃。
环境因素 以湿度和温度影响最为显著。❶湿度。在潮湿条件下,大多数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的病斑扩展迅速,有时产生“急性型”病斑,并在病部表面产生大量的繁殖体。如稻瘟病、白叶枯病,在高湿条件下可表现出青枯型症状,病部外泌大量细菌菌脓,若天气干燥,病斑扩展缓慢,形成“慢性型”病斑,产生繁殖体的量减少。
❷温度,在病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内,症状发展迅速,超出这个范围,病斑扩展减慢以至停止。例如,许多引起树木溃疡的病原物,冬季低温时在病部休眠,第二年温度适宜时继续扩展。温度还影响病原物繁殖体的产生,如小麦条锈病菌,在16℃条件下侵染至产生夏孢子的所需时间为8~10天,冬季为21天。当温度高于33℃时则不产生孢子。温度对病毒病症状的表现有明显影响,烟草花叶病毒侵染普通烟,在20~30℃时表现典型的系统花叶症状,超过30℃症状逐渐消失,36℃时症状完全消失,出现隐症现象。番茄斑萎病毒在20℃时侵染寄主表现斑驳及皱缩症状,在36℃时主要表现坏死症状。
❸光照,只对少数病害,如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光照强度大于13500勒克斯时,小麦条锈菌菌丝体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引起发病。光照愈弱或日照时数愈短,菌丝发育越慢。光照强度小于1000勒克斯,病菌发育完全停止,植株不发病。光照强度大于30000~40000勒克斯,夏孢子产生量减少。
❹肥水管理,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病害症状发展,氮肥过多常使植株处于易感状态,病害重。缺肥又可使某些高糖病害严重发生,如稻胡麻斑病等。
发病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两个方面。正气的盛衰是决定发病与否的内在依据。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的致病作用,则是构成疾病过程的必要的条件。邪正斗争是发病的基本原理。正能胜邪,或足以抗御邪气的侵袭,或虽受邪而能及时消除其不利影响,就不会发生疾病过程。正不胜邪,或正气本虚,或正气虽然旺盛不衰,而邪气亢盛,其损害超出了正气抗损害的能力,邪正力量对比,正气相对不足,则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人体的结构损害或功能障碍,即为疾病过程。这种从邪与正论发病的“两点论”发病观,不仅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而且对于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确立治则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