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mouth
口腔及其入口。为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司采食、吸吮、咀嚼、味觉、泌涎和参与吞咽功能。前和两侧壁为口唇和颊,经口裂与外界相通,背壁为硬腭和软腭,底部有舌,向后经咽峡与咽相通。口的发生是由头部腹面的外胚层内陷成一囊状的口凹,以口咽膜与咽隔开,口咽膜破裂后,即与咽相通。口的附属器官有舌、齿和唾液腺。
口唇 简称唇。见于除鸭嘴兽以外的所有哺乳动物,其发展与吮乳有关。唇为围绕口周围的两片肌粘膜褶: 上唇和下唇。上唇具正中沟(人中),兔于此处裂开。下唇与颏相连。唇和颏部生有稀疏触毛。唇外面被以皮肤。内面衬有粘膜,中间有口轮匝肌和唇腺;粘膜上皮在反刍类可角化。
颊 结构与唇相似,其发展与咀嚼有关。反刍类的颊粘膜形成角质化的锥状乳头,一些啮齿类和旧大陆猴类颊部生有颊囊,作为暂时储存食物处。
硬腭 为口腔顶壁骨性支架被覆粘膜而成。一般鱼类和两栖类的腭粘膜较平,后者于腭的前方具有一对鼻后孔。爬行类的腭较拱,出现一对纵腭褶,褶间有沟; 少数爬行类有一对犁鼻器,与鼻后孔分别开口于此沟内。鸟类的腭可形成一些嵴和乳头,正中矢面有腭裂,鼻后孔位于该裂后方。哺乳动物腭的正中面有腭缝,两侧形成横的腭嵴。反刍类硬腭前部的角化层特别厚,形成齿枕。齿枕或其他动物的上切齿后方正中有一隆起的切齿乳头,两侧有切齿孔,经鼻腭管通鼻腔。硬腭的粘膜下层中含有发达的静脉丛。腭腺仅分布于硬腭后部。
软腭 哺乳动物所特有。与硬腭连续的肌性褶,分隔口与咽,形成吞咽时关闭鼻后孔的活瓣。从软腭两侧有与舌根和咽背壁相连的粘膜褶,分别为腭舌弓和腭咽弓; 腭扁桃体位于两弓之间。软腭口面粘膜衬以复层扁平上皮,咽面衬以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两面的粘膜之间有粘液腺和腭肌。
舌 鱼类的舌为粘膜性褶,借舌弓支持。两栖类的舌出现肌肉和腺体,陆生动物并出现味器。哺乳动物的舌分舌根、舌体和舌尖三部。舌根附于舌骨上,舌尖游离,腹面以舌系带与口腔底相连。舌表面被以粘膜,舌背面粘膜厚,衬以复层扁平上皮,并不同程度地角化; 粘膜上形成大量舌乳头,一般分为丝状、菌状、轮廓和叶状乳头四种。丝状乳头呈细长锥形,均匀分布于舌背和舌缘; 菌状乳头呈蘑菇状,散布于丝状乳头间; 轮廓乳头大而圆,周围有沟,位于舌背后部,一般有两枚,反刍类每侧多至十余枚; 叶状乳头呈椭圆形,上有数条横沟,位于舌根两侧,反刍类缺如。此外,还有锥状 (牛、猪、狗) 和豆状乳头 (反刍类)。菌状、轮廓和叶状乳头上分布有味器——味蕾。舌根粘膜内有舌扁桃体。舌腺位于粘膜深层,多为粘液腺,排泄管开口于粘膜表面; 舌肌为横纹肌,分两组: 舌内肌为舌本身的肌肉,由纵、横、垂直向的肌束交织而成;舌肌起于下颌骨和舌骨等处,止于舌体。舌腹侧面粘膜平滑,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和舌动静脉分支,能起局部散热的作用。
味蕾为味感受器。除主要分布于上述三种舌乳头的上皮内外,也分布于软腭、会厌与咽部。味蕾呈卵圆形小体,由一群梭形的味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顶部有味孔开口于上皮表面。味细胞位于中央,顶面有微绒毛(味毛)突入味孔内,以接受酸、甜、苦、咸的刺激,基部有神经末梢与之联系。支持细胞多位于外周。味细胞在味蕾内常连续发生退化,由外周的生发细胞替补。味蕾腺为浆液腺,排泄管开口于轮廓和叶状乳头的沟底。
齿 脊椎动物有外胚层齿和真齿两种。前者由表皮角化而成,见于圆口类、蛙和蟾蜍的幼体及鸭嘴兽;后者由外、中胚层共同发生。
低等脊椎动物的齿一般呈圆锥形,没有分化,其形态完全相似,故称同型齿; 齿鲸也属此型。哺乳动物的齿因食型和机能的不同,分化为大小、形态不同的齿,称异型齿,可分为切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后二者又合称颊齿。齿分为露于齿龈外的齿冠,埋于齿槽内的齿根,和两者交界处的齿颈三部。齿颈略缩细,由齿龈包围。有些动物齿冠与齿根之间无缩细部,齿冠伸入齿槽内,齿根为更深埋的部分,且为开放根,在动物的一生中能不断生长,以维持磨损的齿冠,这种齿称长冠齿; 见于啮齿类和兔的切齿、猪的犬齿、象的上切齿(象牙)、马的所有齿和反刍类的臼齿。另一种为短冠齿,齿颈明显,为封闭式根,生出后停止生长; 见于食肉类和人的全部齿,反刍类的切齿和猪除犬齿以外的齿。动物的臼齿在咬合面上具有不同形状,形成不同齿型,如月齿型(反刍类、马),脊齿型(象)及丘齿型(杂食类、狗)。切齿和犬齿有一个齿根,臼齿有2~4个,一般上臼齿多于下臼齿。齿由齿质,釉质和粘合质三种组织构成。但在脊椎动物中如鲨鱼、𫛏鱼和鳐鱼的齿仅有齿质; 硬骨鱼、两栖类和爬行类只有釉质和齿质。齿质为齿的主要部分,富于敏感性,可能与其组织内的酶系统有关。齿质的外面在齿冠部覆以白而光泽、质硬的釉质,约含有96%无机质,大部分为磷酸钙,4%有机质和水。粘合质被于齿根表面,与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牙周膜一起嵌于齿槽内。马和反刍类的长冠齿,粘合质和釉质可从咬合面凹入于齿质内形成漏斗,釉质折迭形成釉质壁。齿内部为齿腔,与齿根孔相通,腔内含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的齿髓,具有生成齿质和营养齿组织的功能。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齿磨损较快,脱落后可由继续形成的新齿替换多次,称多出齿。哺乳动物有乳齿和恒齿两个世代,乳齿脱落后被恒齿替代,称两出齿。维持初生的齿而终生不再脱换的称一出齿,见于齿鲸、鼩鼱和鼠的齿,第一前臼齿和臼齿也是一出齿。
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齿数不全相同,通常用齿式表示。

注 I: 切齿; C: 犬齿; P: 前臼齿; M: 臼齿。因齿为左右对称生长,故齿式仅列其一半。最后数字为全部齿的数目。
口腔腺 除水生种类外,所有哺乳动物都具有口腔腺,如唇腺、颊腺、舌腺和腭腺等小腺体。此外尚有较大的成对腺体,位于口腔周围,有导管通连于口腔; 通常称大唾液腺,如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腮腺位于耳廓基部下方,呈四边形或三角形,导管开口于颊粘膜; 下颌腺位于下颌的后部,形状、大小在不同动物差别很大,导管开口于舌下阜或其相当部位。舌下腺位于舌下方的口腔底,根据其导管数可分为单口和多口舌下腺两种,前者的导管有一条与下颌腺一起开口,马、兔缺如,后者有多条导管,开口于舌下褶。除以上三对大唾液腺外,还有某些动物所特有的腺体,如狗的颧腺和兔的眶下腺。唾液腺是由口腔外胚层发生的一系列分泌单位所组成,并向中胚层生长成为复管泡状腺。腮腺为浆液腺,但在猫、狗偶有孤立的粘液细胞存在; 分泌水样性唾液,含有各种盐类和淀粉酶。下颌腺主要是混合腺,同一腺泡由粘液细胞和浆液细胞共同构成; 除此混合腺泡外,还夹有粘液性和浆液性腺泡 (马),或夹有少量粘液性腺泡(狗)。兔纯为浆液性。舌下腺也是混合腺,多以粘液腺泡为主。
咽 哺乳类的咽为一漏斗状的肌膜性囊,介于口腔与食管之间,为消化与呼吸的共同通道。前通口腔和鼻腔,后通食管和喉,侧壁各有咽鼓管咽口与中耳相通。咽内面衬以粘膜,周围由咽肌环绕,并以含弹性纤维的外膜与邻近结构相联系。咽粘膜上皮因部位而异,口咽部为复层扁平上皮,鼻咽部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粘膜固有层含弹性纤维,与淋巴组织、咽腺相混,口咽部为粘液腺,鼻咽部为浆液腺占优势的混合腺。淋巴组织在咽背壁常集中形成咽扁桃体,在爬行类和鸟类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