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口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口语kouyu语言交际的方法或方式之一,是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形式,因此又可以叫做“口头语”。 口语kouyu
口语Kouyu又称口头语,指人们口头上进行交际所使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口语产生于书面语之前,是语言存在的唯一形式。现在有些原始部落没有文字,没有书面语,只有口语。口语和书面语不是平行发展的,口语为第一性,书面语为第二性,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在,口语和书面语有交叉现象,书面语通过口语来表达,如老师的讲课,电台的广播等;口语也通过书成形式表达出来,如相声、民间文学,等等。口语比较随意只要求表达所需的内容,不一定讲究表达的形式。如口语“打扫清洁卫生”,“接站”(到车站接人)等,在书面语中就不能使用。还有,口语可以随意重复。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如下特点:一、口语的变化较快,不断出现新的词语。比较典型的是汉语的口语。最早的书面语与口语是相一致的,书面语大都是口语的记录,这在先秦时代比较明显。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典章制度的变化,人们风俗习惯的改变,口语发生了变化,而书面语相对变化很小,这样下去,书面语逐渐脱离了口语。在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显示清高,看不起“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故意用区别于口语的词语、典故,使口语与书面语的差距越拉越大。如“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代表口语的“白话”较之代表书面语的“文言”差别是很大的。二、口语比较粗糙。含有不准确、不规范,甚至多余的成分。这主要是人们在口头交际中是直接进行的,来不及逐字逐句推敲。 口语是指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新鲜活泼、丰富生动的口头语言。语言是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塑造艺术形象的要素之 一。口语是在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使用的 一种通俗的口头语言。口语是文学语言的基础和源泉,在文学创作中,根据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的需要,适当地运用富有特色的口语,对于塑造人物形象与突出主题思想都是有促进作用的。恰当自如地运用口语,能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一些反映百姓生活的文学作品,由于恰当地运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语言进行创作,其作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样就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进而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应,因此,学习、研究、提炼、加工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从中吸取营养,是使文学语言具有鲜明性、生动性、纯洁性和富于表现力的重要途径。 口语又称“口头语”。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是书面语的基础和源泉,特点是规则限制较宽。 口语口头交际使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而称。口语在文字产生以前是语言存在的唯一形式。文字产生以后,又与书面语有一定差别,如古代的“文言”与口语差别很大,今天的“白话”虽然接近口语,但仍不完全一致。口语比书面语灵活简短,但不及书面语严整。口语与书面语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