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代印度教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代印度教育gudai yindu jiaoyu指印度奴隶制社会教育。古代印度是文明古国,公元前10世纪在恒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国家,并形成了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到公元前7世纪形成婆罗门教,公元前5世纪佛教兴起。古代印度宗教教权至高无上,教育大权也掌握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里。教育就以培养宗教意识和维系种姓制度为核心任务。其教育随历史推延可分两类教育,即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❶婆罗门教的教义说,人的最高境界是破除尘俗,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婆罗门教育就以此为目标,必须长期诵读《吠陀》经典,以尽敬神的任务。按照婆罗门的等级观念,把人分为四种: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僧侣,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吠舍从事农工商业,首陀罗是被鄙弃的人,和奴隶一样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在教育上只有前3种人享有入学校、习经典的特权。并以吠陀经为学习的主要内容。7岁前接受家庭教育,7岁后送入“古儒学校”,过着有节制而严肃的生活。学习年限以12年为常,学生在校除背诵经典外,须行乞以充饥,锻炼艰苦的生活习惯,更须敬奉教师、服从命令,不然就有被开除出校危险。这种婆罗门学校还学习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六科。要求教师必须使用甜美而仁慈的语言教学,也可利用年长儿童充当助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