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诗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古诗源诗总集。清沈德潜(1673—1767)编。十四卷。德潜有《沈归愚全集》已著录。此编选辑先秦至隋各时代诗歌七百余首,唐以前一些著名诗篇(除《诗经》、《楚辞》外)多被选录。沈氏又从古书中辑录不少民歌谣谚。卷一古逸,卷二、三、四汉诗,卷五、六魏诗,卷七、八、九晋诗,卷十、十一宋诗,卷十二齐、梁诗,卷十三梁诗,卷十四陈诗(并附北魏、北齐、北周诗)、隋诗。首冠康熙五十八年(1719)自序及例言。书中以人编次,诗题之下有小注,诗后间有简评。此编为著名总集性诗集,影响较大,因时代跨度甚大,搜罗至广,难免菁芜不分,甚至真伪混杂。编者“既以编诗,亦以论世” (序),故评语中不乏宣扬封建礼教之处。此书旧时流行颇广,以《四部备要》据原刻排印本通行。近年有一九五七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后多次重印),一九七三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影印本。 古诗源古诗选集。十四卷。清沈德潜编选。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江苏今吴县)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深受乾隆帝赏识,多次受到嘉奖。后辞官归里。受业于叶燮,论诗主格调说。著有《归愚文钞》,编有《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 《古诗源》Gushiyuan诗歌总集。清代沈德潜编选。全书14卷,共选录自上古至隋代的古诗、歌谣等700余首。沈德潜在《古诗源序》中认为,诗至唐代而极盛。前此之古诗是唐诗之源头,故“溯隋、陈而上,极乎黄轩,凡‘三百篇’、楚骚而外,自郊庙乐章讫童谣里谚,无不备采”,“于古逸存其概,于汉京得其详,于魏晋猎其华,而亦不废夫宋齐后之作者。既以编诗,亦以论世。使览者穷本知变,以渐窥风雅之遗意”。根据这样的宗旨和选录范围,此书基本上包括了唐以前历代有代表性的作品。在选录标准方面,沈德潜比较重视选入关乎民生时政的有社会内容的作品,在艺术上则反对雕琢藻绘过甚的作品。书中选录了大量古代的歌谣,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在建安诗人中,重视曹操和曹植;在两晋诗人中,推崇左思和陶渊明;在南朝诗人中,多选谢灵运、鲍照和谢脁的作品;在北朝诗人中则标举庾信。诗后往往有沈德潜自己所加的评注,其中多有精辟之论和颇富启发性的见解。因此选本选入了唐以前历代古诗之精华,故颇受重视,流传亦较广。当然,此选本亦有明显的不足和偏颇。一是对历代的郊庙之作收录偏多;二是对颇富特色的南朝民歌心怀成见,以其属“郑卫之音”弃而不录;三是对一些明显属于伪托的作品未加剔除,仍依旧说收录。此书有《四部备要》本。通行本有文学古籍刊行社本和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 《古诗源》总集名。清代沈德潜编选。沈德潜论诗重“格调”,提倡“温柔敦厚”的正统诗风,因此所选的诗有这个偏向。《古诗源》选录了上起唐虞下迄隋代的古诗和歌谣700多首,而且有评注。沈德潜认为诗在唐代最为兴盛。他大多选了内容上能够反映现实和政治盛衰变化的,或者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比较注重自然,反对雕琢堆砌,推崇前七子和后七子的主张,尊唐抑宋,认为宋诗不如唐诗。 古诗源总集名。清沈德潜编选。选收上古至隋代的古诗和歌谣,十四卷,共700余首。每篇疏释大义,并附评语。主要依据《古诗记》等书选录,除《诗经》、《离骚》外,古代著名的诗篇,大体已备。编者认为诗至唐代为极盛,唐以前诗是唐以来诗歌之源,故名《古诗源》。今有中华书局1957年据《四部备要》纸型重印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据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本加以校订后的排印本等。 古诗源十四卷。清沈德潜 (1673—1769)编选。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长洲 (今苏州市)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后以年老辞归,在籍食俸。著有 《沈归愚诗文全集》等。沈德潜工诗,是清代著名诗人,其古体诗宗汉魏,论诗创格调说。在他之前王士祯有《古诗选》,选录汉代至元代五、七言古诗,其书有一些明显缺失。沈德潜有感于此而编选《古诗源》,他在 《古诗源》自序中说,诗至唐代极盛,古诗实为唐诗源头。编此书欲使览者穷本知变,以渐窥风雅之遗意。《古诗源》选录上古至隋代古诗和歌谣七百多首,除《诗经》、《楚辞》外,唐代以前的著名诗歌篇什,几乎备采于其中。沈德潜对于曹操、曹植、左思、陶渊明、谢灵运、谢脁、鲍照、庾信等著名诗人,更是推崇备至,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体现出他注意诗歌的社会内容,反对雕琢绮靡的进步文学观点。书中对所选诗作多为之疏释大义,并加评语圈点,便于阅读、诵习。《古诗源》刊行后流传甚广,有原刊本,《四部备要》本,1957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订定排印本,1963年中华书局排印本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