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司马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42 司马光1019—1086史学家。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1038年中进士甲科,累官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他是反对变法的旧党领袖。1068年,王安石执政后,他因反对新法,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1070年,判西京御史台(在洛阳),后四任提举嵩山崇福宫,居洛阳15年,以书局自随,从事《资治通鉴》编纂工作,1084年书成。前后历时19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立,废止新法,起用旧党,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1086年9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后蔡京当国,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居首,被夺官禁书。遗著除《资治通鉴》外,尚有《资治通鉴目录》、《资治通鉴考异》、《传家集》、《涑水纪闻》等书。 司马光1019—1086Si Ma Guang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宝元二年(1039)进士。神宗时任御史中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判西京御史台。哲宗元祐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尽废新法。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它的体例谨严,材料翔实可靠,结构完整。其文字简洁流畅,文笔生动。一些精采片段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是历来传诵的散文名篇。司马光著述除《资治通鉴》外,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涑水纪闻》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 (今属山西) 涑水乡人,又称涑水先生。以父萌为将作监主簿。定元进士,授武成军签书判官。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铨。治平三年 (1066)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通览,遂为 《通志》 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神宗使王安石行新法,他极力反对,数次与王安石、吕惠卿在皇帝面前辩论,称 “祖宗之法不可变”,“治天下臂如居室,弊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神宗任他为枢密副使,他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 (1070) 出知永兴军 (今陕西西安)。次年判西京御史台,自此退居洛阳十五年,完成了《资治通鉴》。元丰八年 (1085) 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临朝听政,他以旧党领袖召拜门下侍郎,次年又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手握重权主持朝政,数月之间废除新法,并罢黜新党蔡確、章惇等人。为相八个月病故,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另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著述。 司马光1019—1086Simaguang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号迂夫,晚年2号迂叟,谥文正,后人称司马温公。宝元初,中进士甲科,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任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并州通判,开封府推官,同知谏院等职。王安石变法之初,因自己反对意见不被神宗采纳,坚辞不就枢密副使一职。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洛阳)。遂退居洛阳十五年,绝口不谈政事,专修《资治通鉴》。1085年哲宗继位,起用他为相,主持国政,尽罢王安石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赠温国公平生著述丰富,现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他一生钻研宏扬儒家学说,主张以“礼”整治纲纪,使尊卑有等,长幼有伦,内外有别,亲疏有序。断言“智愚勇怯贵贱贫富,天之分也;君明臣忠文慈子孝,人之分也”。(《宋元学案·涑水学案》),宣传“天命”思想,天人感应学说,主张以人格化的“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天为万物之文,违背天命,要受刑罚;顺应天命,可得赏赐;得失有命,成功在天,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在人性问题上,持性善恶混说,把天命和人性联系在一起,强调性由天安排,不可改变,成为汉代以来,传统天命论的继承者。 司马光1019—1086Simaguang北宋史学家、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宝元二年(1039)中进士,曾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御史中丞,王安石变法时,因政见不合居洛阳15年,致力于编写《资治通鉴》。哲宗元祐元年(1086)出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元祐更化”,尽废新法,当政八月而卒,谥文正。在北宋新旧党争的政潮中,司马光是旧党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成就主要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所录史实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计1362年。共用了19年时间编成。作者在记叙一件重大史实后,常常加以评论,有时也用文学笔法描叙史实,因此,无论就历史或文学角度看,都是很有价值的。司马光编著此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借鉴的。司马光的著作还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司马光1019~1079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一生政治态度保守。仁宗宝元进士,始为地方官,后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后又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来,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不成,便执意辞官闲居洛阳15年,专心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元祐元年起重新被起用,任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死后,谥号为文正,赠太师、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哲学上崇奉汉人杨雄,主张天命之说,反对僭天之分,失人之分。认为人的认识为直觉感知。人性上主张性善恶混说,强调一切由天命安排。参见“历史”中的“司马光”。张载(1020—1077) 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主要创始人之一。早年习兵法,后转求儒学。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肯定气为宇宙实体,气之聚散,生化万物。批驳佛道妄语空论。认为“一物两体”,它推动万物升迁变化,但万物终以调和为结局。事物有“变”有“化”,“变”与“化”互相转化。认为知识可分为见闻与德性两种,“见闻之知”诉诸人之耳目,“德性之知”乃人之“天地良知”。人性有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两种,气质之性兼含善恶两种可能,学以变化气质,可以返回天地之性。认为人与万物同受一气,与万物为一体,共同胞,因而人应该爱及民胞与万物。又以为君主即位为“天之所命”,庶民受苦亦当“乐天安命”。其学说影响深远。人性思想为二程、朱熹继承发挥。著作编入《张子全书》。参见“伦理学”、“教育”、“物理”中的“张载”。 司马光曾任开封府推官,并州通判。反对并废弃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在法律上,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认为礼是治国之本,礼法不可相互代替。实行“严刑峻法,以除盗贼”;依律定罪,需要先掌握立法的基本精神,“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赦罪害多利少,应“杀无赦”。参见“哲学”中的“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人。人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治平三年(1066)以所撰《通志》八卷进献朝廷,英宗命设局续修。主要助手有刘恕、刘攽、范祖禹等。后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潜心著述。历19年书成,神宗特赐书名为《资治通鉴》,为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通史(参见“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曾坚辞枢密副使之职不就。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高太后掌权,召其入朝掌政,次年擢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废除新法。任相8个月病亡,谥文正,封温国公。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参见“文学”、“法学”中的“司马光”。 司马光宋史学家、文学家。所撰《资治通鉴》质朴简洁,叙事清晰,文笔流畅,生动形象,有文学色彩,其中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均为历史散文名篇。另有《涑水纪闻》、《续诗话》等。参见“历史”中的“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夫,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宝元二年(1039)进士,累官至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除权御史中丞。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元祐元年(1096)起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尽废新法,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卒。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是著名史学家,其成就主要体现在《资治通鉴》。《通鉴》是古代编年体史巨著,上起战国,下至五代末。体例严谨,考证翔实,史料取舍得当,叙事条理严密,文笔流畅,文风质朴简洁。《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著名的历史散文片断。亦能作诗,尤以五七言绝句见长,如《晚霁》诗。著作除《资治通鉴》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80卷。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思想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宝元初进士,曾任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历时19年,于元丰7年(1084)修成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后,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尽废王安石新法,驱除新党,史称“元祐更化”。居相8个月后病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南宋朱熹曾将他与周敦颐、张载、二程及邵雍列为北宋“六先生”。所代表的学派为涑水学派,也称朔学。他宣扬封建纲纪。认为“一以治万,少以制众,其唯纲纪乎!纲纪立而治具成矣。”(《潜虚·体图》)“纲绝而网紊,纪散而丝乱”(《易说》卷3)。因而主张强化“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下之事上”(《资治通鉴》卷1)的封建道德纲纪。认为礼乐道德是治民的根本,刑名法制乃是治国的末枝,“明王之政”是“法制不烦,而天下大治。所以然者,何哉?执其本故也”(《资治通鉴》卷57)。承袭董仲舒的天命论和天人感应论。认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天者万物之父也”,“违天之命者,天得而刑之;顺天之命者,天得而赏之。”(《迂书·士则》)“智愚勇怯,贵贱贫富,天之分也。君明臣忠,父慈子孝,人之分也。僭天之分,必有天灾,失人之分,必有人殃。”(同上书)天地不易,日月不变,故道亦不变,礼义纪纲也万世不易。他用天命说明人性,“性,天命也”,“成不可更,性也”(《太玄注·玄衡》),人性是由天命安排的,并且是一成不变的。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告子的性无善恶论,赞同扬雄所倡的性善恶混说。认为“善恶杂处于身中”(《法言注》卷2),但各人先天受善恶之命的比例不同,因而就有圣人、中人、愚人之区别,这实际上是为阶级的和等级的不平等辩护。强调“治心”、“循礼”。“何谓礼?纪纲是也”,“天子之职莫大于礼”(《资治通鉴》卷一)。“人之所以履者何?礼之谓也。人有礼则生,无礼则死。”(《易说·履卦》)为了循礼,必须“治心”,加强道德修养。“治心以正,保躬以静”(《迂书·无为赞》),“学者,所以求治心也。学虽多而心不治,何以为学!”(同上书,《学要》)“小人治迹,君子治心。”(同上书,《治心》)治心必须灭除意念之萌,窒灭人欲,做到以礼制欲,达到“诚”的修养境界。司马光的著作除《资治通鉴》外,还有《司马温公文集》、《稽古录》、《迂书》、《潜虚》、《易说》等。 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初(1038)进士,任知制诰、知谏院。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后任西京御史台,居洛阳15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后,拜为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废新法,复旧制。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其历史著作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纪闻》等。其中《资治通鉴》不仅在我国编年通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全书材料取舍严谨,叙事周详,文笔简洁流畅。也擅诗词,但为文名所掩。有《司马文正公集》 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史学家,北宋大臣。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 (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时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内铨。神宗时为翰林学士。他竭力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坚辞不就枢密副使,于熙宁三年 (1070) 出知永兴军 (今属西安),次年辞官,退居洛阳。元丰八年(1085)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司马光被召入朝,任门下侍郎,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即左宰相,主持国政,全面废除新法,恢复旧制。任相8个月即病死,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了总结历代帝王统治人民的经验与教训,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借鉴,治平三年(1066) 以所撰战国至秦二世历史《通志》8卷献上,英宗命设局续修。他邀集刘怨,刘攽、范祖禹等人协助编撰,苦心著书,历时19年,于元丰七年 (1084)成书。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还另著有《温国文正公文集》、《传家集》、《稽古录》等书。 司马光北宋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生于1019年。1038年中进士,1065年进龙图阁学士。1066年撰《通志》8卷奏呈。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判西京御史台,在洛阳居住15年,不论政事,专心编写《资治通鉴》294卷,1084年书成。1085年任宰相,尽废新法,恢复旧制。他的著作除《资治通鉴》外,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80卷,《涑水纪闻》16卷。《全宋词》编录其词3首。1086年病逝。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人。居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南宋朱熹曾将他与邵雍、周敦颐、二程、张载列为北宋“六先生”。20岁考中进士甲科,开始踏上仕途。此后大致可分3个时期:21岁~52岁是一个尽心国事、正直敢言的官吏;53岁~66岁是一个不求闻达,发愤修史的学者;最后2年成为左右时局的重要人物。他学问渊博,经史百家、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著作十分丰富,据记载有32种,886卷,流传至今的有16种,557卷。其主要名著有《资治通鉴》、《稽古录》、《司马文正公集》、《涑水纪闻》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