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吃腊八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吃腊八粥

节令食俗。古时以农历腊月 (十二月) 初八为 “腊八节”,佛教为“成道节”,是日诵经煮“腊八粥”,东北满族较早接受此俗,于是日食“腊八粥”。以糯米、黄米、小米、小豆、芸豆、绿豆等入锅和水煮成,并以红枣、栗子、花生仁、核桃仁等同煮,熟后以粥供佛,阖家而食。东北民间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之谚,说腊月初七、初八日为冬季最寒之时,故于腊八食此粘粥,粘住下巴。旧时清宫中亦有此俗。

吃腊八粥

腊八粥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源于佛祖吃粥成道。传说释迦牟尼游历印度名山大川来到摩揭陀国,因又饥又饿,加之酷热难熬,昏倒在地,被一位牧女看见,她便把身边带着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粥,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后每逢此日,佛寺僧众都要诵经演法,取香谷及果实等熬粥供奉斋僧,以示纪念,后渐流行于民间。一说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赐名。俗传朱元璋年轻时曾给某地主放牛,饥饿难忍,掘鼠洞得五谷杂粮,熬粥充饥。登基后,于腊月初八忽想起此事,遂命御厨以五谷杂粮熬粥进食,吃后大悦,因是日为腊八,遂赐是名。一说起源于食粥驱鬼。据考查,腊八粥应起源于古代的食豆驱鬼仪式。
最初的腊八粥仅用红小豆煮制,后又发展到五味粥、七宝粥,到宋代已经流行。到明代,腊八粥已是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食。到了清朝,腊八粥的制作渐趋复杂。
安徽各地都吃腊八粥。各地腊八粥的材料很不一致,各有特色,但一般都要用8样食品熬制。徽州的腊八粥,通常是用大米,配以干羊角(豇豆)、干白菜、干南瓜片、豆类、鲜青菜、红薯块、芋头、腌猪板油等混合煮成的咸味粥。一般要多煮,有的要吃10天半月。天长的腊八粥为糯米、红黑枣、白果、莲子、芡实米、菱角、胡萝卜、蜜枣等煮成。来安一般为糯米、花生、枣子、绿豆(或黄豆)、白果、莲子、糖等,可不拘一格。宿松为蔬菜、红豆、绿豆、红枣、薯丁、芋块、糯米及佛家散发的乌米等。怀远为米、豆米、花生仁、青菜、粉丝、豆腐、面筋、海带等拌上面粉熬制。固镇为米、豆腐、粉丝、胡萝卜等。濉溪为米、豆腐皮、蔬菜、馓子、粉丝等。亳州为毛栗、花生、红枣、百合、莲子、江米、红白糖、芝麻、精肉块、豆腐、粉条等,但一锅粥里不得超过8样。蒙城为小米、黄豆、花生仁、豆芽、豆腐皮、粉丝、菠菜等,一般都要多做,吃不完,意在年年有余。涡阳为面条、大米、花生米、麻花、粉丝、猪肉或羊肉等。全椒为米、红豆、黄豆、绿豆或芋干、萝卜、南瓜等。
吃腊八粥的目的各地也不一致。固镇、宿松人认为吃腊八粥可以消灾延寿,全椒人认为吃腊八粥为表示丰收不忘灾歉,肥东人认为吃腊八粥是为庆祝本年的丰收和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黟县人谓吃腊八粥是为了托灶神爷在上天向玉帝奏本时,要说地上人家的清贫、节俭,祈求苍天明年赐予一个丰收年。
吃腊八粥时,蒙城人将腊八粥涂在果树上,意为来年果树丰收。萧县人在门前宅后的枣树身上涂些腊八粥,说是来年可以多结枣子。

吃腊八粥

节令食俗。古以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日为“腊八节”。佛教以此日为 “成道节”,至日须诵经并煮“腊八粥”。满族较早接受此俗,清代以来满族人多于是日食“腊八粥”。其粥以糯米、黄米、小米、小豆、栗子等数种米、豆、干果等合水煮成,或以红枣、核桃仁等制成狮、人形状,入锅同煮。熟后阖家聚食,并以之供佛和供果树。另有说腊月初七、初八两日为冬季最寒,东北民间有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之谚,故于腊八日食此粘稠之粥,“粘住”下巴,以防被 “冻掉”。清宫中亦有此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