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吃腊八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吃腊八粥节令食俗。古时以农历腊月 (十二月) 初八为 “腊八节”,佛教为“成道节”,是日诵经煮“腊八粥”,东北满族较早接受此俗,于是日食“腊八粥”。以糯米、黄米、小米、小豆、芸豆、绿豆等入锅和水煮成,并以红枣、栗子、花生仁、核桃仁等同煮,熟后以粥供佛,阖家而食。东北民间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之谚,说腊月初七、初八日为冬季最寒之时,故于腊八食此粘粥,粘住下巴。旧时清宫中亦有此俗。 吃腊八粥腊八粥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源于佛祖吃粥成道。传说释迦牟尼游历印度名山大川来到摩揭陀国,因又饥又饿,加之酷热难熬,昏倒在地,被一位牧女看见,她便把身边带着的杂粮加些野果,用清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粥,顿觉精神振奋,就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然后静坐在菩提树下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后每逢此日,佛寺僧众都要诵经演法,取香谷及果实等熬粥供奉斋僧,以示纪念,后渐流行于民间。一说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赐名。俗传朱元璋年轻时曾给某地主放牛,饥饿难忍,掘鼠洞得五谷杂粮,熬粥充饥。登基后,于腊月初八忽想起此事,遂命御厨以五谷杂粮熬粥进食,吃后大悦,因是日为腊八,遂赐是名。一说起源于食粥驱鬼。据考查,腊八粥应起源于古代的食豆驱鬼仪式。 吃腊八粥节令食俗。古以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日为“腊八节”。佛教以此日为 “成道节”,至日须诵经并煮“腊八粥”。满族较早接受此俗,清代以来满族人多于是日食“腊八粥”。其粥以糯米、黄米、小米、小豆、栗子等数种米、豆、干果等合水煮成,或以红枣、核桃仁等制成狮、人形状,入锅同煮。熟后阖家聚食,并以之供佛和供果树。另有说腊月初七、初八两日为冬季最寒,东北民间有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之谚,故于腊八日食此粘稠之粥,“粘住”下巴,以防被 “冻掉”。清宫中亦有此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