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各类商业机构的发展变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各类商业机构的发展变化

1949年以前,安徽商品批发零售全靠私营商业,他们按照商品产销和交通条件等自然形成进销渠道和网络。1949年后,逐步建立和发展了国营和供销合作商业。1952年末,全省各种商业管理、经营等机构11.3万个,从业人员39.5万人;其中国营商业机构仅占5.1%,人员占13.3%。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国营商业发展迅速。1957年末,全省各种商业机构7.7万个,其中国营商业机构1.5万个,比重上升到19.5%。但由于在对私营商业改造和个体商贩实行合作化过程中,商业网点撤并过多,商业机构和人员总数大大减少,集贸市场几乎全部关闭,商品流通不畅,经营特色消失。到1960年末,全省各种商业管理、经营等机构不到3万个,比1957年下降61%,其中:国营商业2万个,占商业总机构的比重达67.3%,公私合营商业占3.9%,合作化商业占27.7%,私营商业仅占1.1%。给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不便。
1978年以后,在发挥国营商业主导作用的同时,大力恢复集体和个体商业、饮食业,开放农村集市贸易和城市农副产品市场,商品流通渠道蓬勃发展。1990年末,全省商业机构发展到52万多个,从业人员155.5万人,比1978年分别增长6.9倍和2.7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2.5万个,35.9万人;集体所有制和合营商业分别为8.37万个,53.8万人;个体有证商贩41.2万个,65.8万人。1990年末商业机构中,农副产品采购机构9542个,约89万人;工业品批发机构6826个,6.5万多人;商业零售机构35.8万个,91.2万人;饮食业7.5万多个,18.7万人;服务业6万余个,16.5万人;工业和其它部门及农工商联合企业附设的零售门市部共4082个,2.2万人。另外还有城乡集贸市场4083个,其中,城市688个。多种经济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和多种经营方式的恢复和发展,使各种经济形式的经营比重发生了变化。1990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经济比重由1978年的47.1%下降到34.3%;供销合作社经济比重由38.3%下降到16.7%;其它集体经济比重由10.8%上升到20.5%;个体经济比重由0.3%上升到17.5%;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比重由3.5%上升到11%。一个以国营商业为领导、多成份、多渠道、开放式的商品流通网络已逐步形成。
在1992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38亿元中,国有商业所占比重为40%,非国有商业比重占60%,其中个体商业零售额为60亿元,约占总额的18%。到1992年底,全省城乡集贸市场发展到4126个,成交额129.3亿元,占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9.5%;建有各类专业批发市场824个,其中工业品专业批发市场226个,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336个,其他专业批发市场262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