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
是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创办于1957年4月,原为4开4版,从1993年元旦起扩大为4开8版。
该报社下设10部3室1科和1个印刷厂。报社从1974年起取消财政补贴,实行“以厂养报”,后逐步发展成为“以报养报”,经济独立、自收自支、实力较强的经济实体。截至1993年元月底统计,职工人数已达190人。其中,编辑部在职人员103名,专业技术人员占编辑部在职人员83%,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编辑、记者34人。报社拥有固定资产510多万元。1992年报社经营总收入突破500万元,其中广告收入400万元。截止1993年元月底统计,发行总期数9633期,平均期发8万多份。
《合肥晚报》的前身是《新合肥报》,它创办于1949年2月,不久并入皖北区党委机关报。从1957年4月起,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正式创办,并定名为《合肥日报》。后几易报名依次为《合肥晚报》、《新合肥报》、《合肥通讯》、《合肥报》,直到1980年7月1日才重新恢复为《合肥晚报》。
该报于1993年元旦正式改为4开8版。扩版后的《合肥晚报》设有6个新闻版,1个专刊版,1个副刊版,新辟《时事新闻》、《社会新闻》、《九州揽萃》、《江淮纵横》、《放眼安徽》、《庐州新潮》等专栏,既加大了信息量,又增强了可读性。副刊“杏花村”原为晚报星期刊《逍遥津》,它创办于1984年7月,1993年元月更名并由4开4版改为4开8版。主要栏目有《百家图案》、《庐州夜话》、《尘世写生》、《闲斋絮语》、《争鸣》、《专访》等专栏。
《合肥晚报》复刊以来,曾刊载一系列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典型报道和文章。如1982年4月,社会上传闻一个化名“林森”的人每月寄钱给合肥市 一位70多岁的孤寡老人蔡世萍的事迹,该报记者获悉后,采写出《“林森”你在哪里?》的文章,后又对这一典型事例进行连续报道,在报纸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新华社向全国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也相继作了报道。此外,《合肥晚报》曾多次在全国、全省好新闻评奖中获奖。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县长放水蛇》获1984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公司啊公司……》获1988年全国晚报头条新闻大赛一等奖;《绝,衙门编书捞钱;悲,企业忍痛解囊》获1989年全国晚报社会新闻大赛二等奖;《薛文姐用乳汁为战士解毒》获1991年全省好新闻一等奖;《梧桐情》获1992年全国晚报新闻特写大赛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