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二)灌溉工程效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二)灌溉工程效益从1949—1990年的42年间,全省累计实灌水田1 090万公顷,按水利因素每公顷增产水稻1. 5吨计算,共增产水稻约1 635万吨。按每公斤水稻(1980年农产品不变价格)0. 3092元计算,折合人民币50.55亿元;同期实灌旱田331万公顷(不包括淹灌面积),按水利因素每公顷增产0. 75吨计,共增产粮食248.25万吨,按玉米1980年不变价格每公斤0.22元计算,折合人民币5. 46亿元。上述两项合计为人民币56. 01亿元,比同期财政水利灌溉工程总投资30.86亿元多25. 15亿元。农田灌溉工程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对于发展灌溉面积较多的地方,其效益尤为显著。永吉县星星哨水库和灌区,总投资3 314万元(包括群众自筹),其中应灌溉分摊的投资为1760万元,平均每公顷分摊投资1467元。星星哨灌区从1973年灌溉受益到70年代末,平均水稻单产为每公顷5 310公斤,比种水稻前每公顷增产粮食2 910公斤。按此核算,3. 9年即已收回全部灌溉投资。1990年,永吉县水田面积4.08万公顷,仅占全县粮豆面积的36.8%,而水稻总产量却占全县粮豆总产量的44.5%;梅河口市水稻面积2.38万公顷,为全市粮豆面积的39.5%,而水稻总产量却占全市粮豆总产量的47.3%。大安县西大洼乡1969年末旱田水浇前,粮食单产不过750公斤/公顷,人均年收入50元左右,1971年开始发展旱田水浇,到80年代,粮食单产提高到4 125公斤/公顷,人均年收入达到600元左右,较未旱浇前收入提高11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