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吉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吉剧

吉剧是盛行于吉林省的地方戏,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有北方剧种高亢明朗的特色,又吸取南戏婉转细腻善于抒情的长处。
吉剧是在东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二人转”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从1959年-2004年,吉剧共创作改编和排练演出了近二百个大、中、小剧目,其代表作为《包公赔情》、《青卖线》、《桃李梅》。
吉剧以二人转的主要曲牌《文咳咳》、《武咳咳》、《红柳子》、《三节板》、《哭糜子》、《穷生调》等为原始基调。吉剧的伴奏乐器以二人转的板胡、唢呐为主,并在东北管的基础上,创造了善于抒情的吉剧喉管,还把古筝搬进吉剧的乐队。
吉剧的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转的五功,即唱、扮、舞、说(口说)、绝(手绢儿、扇子等绝活)的基础上,采撷其他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的。手绢功是吉剧的特长。吉剧中长水袖的甩法也吸收了二人转的手绢和长绸子舞的技巧。

吉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吉林。1959年在曲艺二人转的基础上创建。吸收东北民间艺术,并且博采其他剧种之长逐渐形成。主要腔调有柳调和嗨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吉剧

吉林省地方戏曲剧种。1959年首先成立了吉林省文化局新剧种创编组,把二人转传统剧目《蓝河怨》作为第一个实验剧目。同年9月该剧演出获得成功,之后成立了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1960年1月演出了第二个实验剧目 《桃李梅》,又获成功。不久,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将新剧种命名为吉剧。在“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剧种建设方针指导下,经过七年的反复实验,逐步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地方剧种。其音乐是以二人转音乐为基础,吸收东北民间音乐并借鉴一些大型戏曲剧种音乐发展而成。唱腔实行行当分腔,男女分腔,初步形成了以柳调、嗨调为主兼用曲牌专调的体制。板式有[快正板]、[宽板]、[正板]、[慢板]、[抱板]、[行板]、[流水板]、[散板]等。打击乐主要是借用京、评剧并吸收民间吹打乐和二人转与秧歌锣鼓等发展而成。其表演亦以是以二人转为基础,吸收其他东北民间表演艺术并借鉴京、评剧等戏曲剧种的艺术。角色行当,大体上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有行当,又不为行当所限,从人物出发;有程式,又不为程式所限,从生活出发,并善于运用二人转的扇子、手绢等绝活,更具地方特色,生动活泼、自然朴实。主要代表剧目有《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三请樊梨花》、《包公赶驴》、《三放参姑娘》、《孙猴上任》、《春雨红花》等。主要演职人员有编剧王肯、导演金玉霞、张奉生,编曲先程、那炳晨、申文凯、刘方、常维圻、崔广林,舞台美术李书春、于恩庭,演员隋晶莹、邬莉、杨俊英、王青霞、姜务玉、刘中 (兼编剧)、刘丰、霍福庆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