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吊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吊丧

古代丧礼。“吊”指哀悼死者。吊丧即至丧家吊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属。《礼记·礼运》记载:“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刘向 《说苑·修文》 中也讲道: “斩衰裳苴绖杖,立于丧次,宾客吊唁,无不哀者。”按古礼,吊客往丧家吊唁时有一套礼仪,首先是要穿吊服。《礼记·丧大记》载: 小敛墓,“吊者袭裘,加武,带绖,与主人拾踊。” 可见古代吊服有绖。至唐代,时兴著白衫吊丧。到宋代,已无吊服规定,司马光《书仪》载: “凡吊人者,必易去华盛之服”,“亦不当著公服。若入酹,则须具公服靴笏也。” 酹是以酒洒地,表示祭奠。古礼中酹酒称 “裸”。其方法是先以酒沥地而后送爵,其次是 “作名纸,右卷之,系以线”,在名纸的背面书写 “某郡姓名,慰同州之人”的字样。吊丧哭号亦有规定,依亲疏的不同,有哭二三声、五六声、十余声、廿余声,直至哭尽哀不等。此外,自东晋以来还通行吊丧者执丧主之手的礼俗。《南史·东昏侯本纪》 载: “潘妃生女,百日而亡。制斩衰绖杖,衣悉粗布。群小来吊,盘旋地坐,举手受执。” 《北齐书·和士开传》亦载: 母死,“帝遣以牛犊车迎士开入内。帝见,亲自握手,怆然下泣。”此礼仪至唐代犹盛。至清代,此礼节废弛,“清时士大夫吊丧已,必掀帐至孝子处,唁慰数语,盖犹古之遗俗,唯不执孝子手为小异耳。” 古人在吊丧时对不同年龄的死者的称呼有严格的规定,不得疏失。至于对不同身份的死者,称呼规制更尤注意。天子之死称“崩”,也称山陵崩或驾崩,意谓山从高处塌崩。诸侯死称“薨”,为倾覆之意。大夫死称“卒”,意思是终了。士称“不禄”,一般人则直说死。

吊丧diɑosɑnɡ

民间丧葬习俗。亦称吊孝。流行于境内各地。上门哀悼吊唁死者,并慰问丧家。一般在入殓后第二天进行,渊源古老。《通典》:“凡宾客来吊孝,皆当位东阶下西面。”古时先由丧家择日将讣告印送亲友。吊丧者一般先送吊礼,包括钱币、挽联、挽幛及花圈等。钱币必须用竖式信封,中贴紫色纸券。开吊日,丧家有鼓亭,凡吊客到,均敲鼓三下。账房根据吊客与丧家的亲疏关系,发给剪裁不同规格的白布,或包头,或袖臂,当即戴孝。值场唱名,但妇女只报姓氏不报名。吊客到吊位站定,乐人班子奏哀乐,吊客上香跪拜,即使平辈,也得如此,俗谓死者为大。孝子跪于灵案西侧跪拜答礼。随后吊客对丧家劝慰。吊客为死者户族、村邻、生前友好,以妇女居多。

吊丧

亦称吊孝,即上门沉痛哀悼死者,并向亲属表示深切慰问。此俗起源较早,《礼记·礼运上》即有“吊丧”一词,后有关吊丧的记载渐多,其礼仪经历了由简而繁、由繁而简的发展过程。
亲友来吊丧,淮北各地都由孝子下跪迎接。但有些地方若吊丧者为女眷,则由死者儿媳或女儿到孝堂下跪迎接,如濉溪。皖西南、皖南一些地方则是女性在孝堂以哭声相迎,孝子则跪在灵柩一侧,恭候吊丧者,如宿松。待吊丧者焚纸、燃放鞭炮、跪拜亡灵时,孝子才由面对棺柩转向吊丧者3拜(不论关系亲疏),称为回拜。在太湖,死者若为女性,娘家亲属来吊丧要敲锣打鼓,孝子要出门跪接,称“接娘家人”。
吊丧时,吊丧客往往要送奠礼,奠礼视情况而异。如宿县为锡箔、幛子、挽联、供菜等;涡阳为纸箔,交情深厚的加送鸡1只、肉3.3斤、纸3.3斤等。固镇有些地方,吊丧亲戚还要给死者扎纸马、纸羊、纸牛、幢幡、鹤幡、纸人之类祭品,俗称社号。肥东则根据礼品的情况,将吊丧分为清吊和荤吊两种:清吊限于一般亲友,只送纸锞、挽联等薄礼,丧家献上孝白,不做任何招待;荤吊即送上猪头三牲等礼物,吊毕即入席吃漂汤肉(不放盐),饭后自动退出,不接不送。

吊丧

亦称“认亲”、“助丧”、“吊讣”。丧葬习俗。开丧前数日,备讣文,注明死者生卒年月及开丧时日,众亲友携挽联、挽帐或助钱若干,前来吊丧。吊前,吊客整冠肃衣,行至灵棚前点香作揖,四叩首,孝子回叩。至亲好友因此不足以表达哀情,还需参拜灵柩。参前,扶正孝帽,变换孝服,在哀乐声中行至灵柩前焚香叩首,扶柩痛哭,少许,执客劝止,孝子叩首谢孝,参灵毕。在所有的参灵礼中,以师生之礼为最重,前七后八中九拜,共24叩首,凭吊时间多从早晨开始,至午间结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