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名实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23 名实

名,指名称、概念;实,指事实、实在。孔子提出“正名”。《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墨子则要求取实予名,《墨子·贵义》:“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只有无名,即不用任何概念才能把握整体之道。公孙龙著《名实论》,则强调名必须与实相当,“夫名,实谓也”。荀子主张“制名以指实”,“名闻而实喻” (《荀子·正名》)。战国末韩非子认为:“名实相持而成” (《韩非子·功名》)。要求 “循名而责实”(《韩非子·定法》)。西汉董仲舒著《深察名号》篇,认为名实必须统一。但又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颠倒了名实关系。

名实

指辞、概念或名称与事实、实在的关系。孔子从政治上强调“正名”,试图通过辨正名分巩固等级制度。墨家主张取实予名。反对以名取实。庄子认为:“名者实之宾。”后期墨家主张“以名举实”;公孙龙认为名为实之谓;荀子提出制名指实;韩非主张循名责实。由此形成名辨思想。汉末魏初学者又展开了名实之争。


名实

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一对基本范畴。表示概念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要社会现实去迁就概念。墨子则提出“取实予名”,认为概念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名实问题的争论,推动了对逻辑基础和逻辑问题的研究和古代逻辑学的建立。

名实

(一)中国古代道德范畴。名,指名誉。实,指道德上的实际利益。北齐颜之推在论及“圣人以为名教”时说:“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颜氏家训·名实》)。《列子·杨朱》认为,人不应以名累实,而应借助名来谋求实。指出:“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尊荣则逸乐,卑辱则忧苦。……名胡可去,名胡可宾?但恶夫守名而累实。”(二)中国古代逻辑学范畴。名,指概念。实,指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