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吐谷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吐谷浑谷(yu)

古政权。《晋书》、《魏书》、《宋书》、《周书》、《隋书》和两《唐书》等有传。吐谷浑本为辽东鲜卑慕容涉归之庶子,西晋太康年间率所属族人西迁,先至阴山,后至今甘肃、青海间。约在咸和年间(329年左右),叶延以祖父名吐谷浑为姓氏、族名和国号。慕璝在位时(426—436 )始达最盛时期。南朝梁大同初,夸吕自号可汗,由莫何川 (今青海贵德西南)西迁伏俟城(今青海湖西侧)。5世纪末至6世纪初,其疆域东逾今甘肃临洮,东南达今四川松潘,西至今新疆且末,南抵河源,北接祁连山。其官有王、公、仆射、尚书、长史、司马、郎中、将军等。“国无常税,调用不给,辄敛富室商人,取足而止。杀人及盗马者罪至死,他犯则征物以赎”。与各王朝均有交往,或贡物,或娶妻公主。隋*光化公主、唐*弘化公主即为两例。龙朔三年(663 ),为吐蕃所灭,存三百多年。其后,唐将其失国之王诺曷钵迁灵州,任安乐州剌史。


吐谷浑? —317

吐谷(yu)浑第一代王。本辽东鲜卑首领慕容涉归庶长子,西晋太康四年至十年(283—289)间,率所部由辽东北,西迁至阴山。西晋永嘉末(312—313),越陇山,渡洮水,逐渐兼并今甘青川交界处的氐羌部落。东晋建武元年卒。


吐谷浑谷(Yu)

古族名。《晋书》、《魏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周书》、《隋书》、两《唐书》、《新五代史》等有传。吐谷浑原为辽东鲜卑首领之子,西晋时率众迁移至今甘肃、青海之间,与当地氐、羌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族类。其孙叶延,始以祖父名为姓氏和族名。唐五代省称“吐浑”、“退浑”。随畜逐水草,好射猎,以肉酪为粮。语言以鲜卑语为主,文字多用汉文。信仰佛教。有自己的政权。政权溃灭后,族人流散。北宋后史籍无载。有人认为,今青海土族即其后裔。

112 吐谷浑

中国西北古代民族,亦作吐浑。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七百使别部以牧。西晋末年(4世纪初)涉归死,其嫡次子若洛廆(慕容廆)继为单于,与吐谷浑相斗,吐率部西迁至今甘、青一带,其孙叶延始以吐谷浑为姓氏和族名。从事游牧,用汉文。南北朝时,先后属宋、齐、北魏,至夸吕时始称可汗,居伏俟城(今共和县布哈河河口石乃亥铁卜加古城)。夸吕子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为妻,世伏死,弟伏允立,仍以光化公主为妻。唐贞观九年(635)伏允兵败自缢死,吐谷浑分东西二部。伏允次子达延芒结波率西部居鄯善,后降吐蕃,被称为“阿柴”或“阿辖”。伏允长子慕容顺率东部居伏俟城,唐封为西平郡王。顺死子诺曷钵继,唐朝封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勒豆可汗,贞观14年(640)再以弘化公主妻之,加封青海国王。龙朔3年(663)吐蕃灭吐谷浑,诺曷钵率众投唐,唐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其子孙仍袭王号至贞元20年(804)止。吐蕃占灵州,吐谷浑移居河东,至五代时散处蔚州依附沙陀突厥,再附契丹,后世多有同化于他族。至12世纪,河东吐谷浑返回甘、青与故地留人会合,元朝称之为西宁州土人。青海之土族即吐谷浑融合他族而形成。

吐谷浑

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据《隋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本辽西鲜卑徒河涉归子也。”“涉归有二子,庶长曰吐谷浑,少曰若洛廆”。由此可知,吐谷浑是鲜卑徒河涉归的庶长子的名字。涉归死后,少子若洛廆 (wéi) 因系嫡子,故代统部落,此即鲜卑慕容氏之始。若洛廆,即慕容廆。慕容廆于晋太康六年(285年)即位。吐谷浑因与慕容廆不和,便统领其父所分予的部众西迁,游牧于今甘肃、青海间。传至吐谷浑之孙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叶延以祖父吐谷浑之名为族名。唐初,因吐谷浑累为边患,贞观九年 (635年)唐派兵击溃之。自此,吐谷浑分裂为东、西二部。西部居鄯善,后来降伏吐蕃。东部居伏俟城,受唐封为西平郡王。此后,吐谷浑王世受唐封,娶唐公主为妻。唐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被新兴起的吐蕃所灭,余众降唐。唐徙其余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任其首领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子孙世袭青海国号。后亡于吐蕃。12世纪后,河东的吐谷浑人返回甘肃故地,重与湟水流域的吐谷浑人汇合。元朝时被称作西宁州土人。其后裔可能即是今青海土族。据《隋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官有王公、仆射、尚书、郎中、将军”。“其器械衣服略与中国(指汉族)同。”“国无常税。杀人及盗马者死,余坐则征物以赎罪。风俗类同突厥。”主要从事畜牧业,“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主要牲畜为马、氂牛、骆驼等。亦兼营农业,主要作物有“大麦、粟、豆。”其良马“青海骢”,能日行千里,颇受中原人士喜爱。

吐谷浑

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子,4世纪初,吐谷浑率部西迁上陇。受汉族影响,用汉文,从事畜牧业。原信仰萨满教,西迁后改信佛教。

吐谷浑

徒河鲜卑的首领,吐谷浑族的先祖,吐谷浑国的奠基者。为辽东鲜卑首领徒河涉归的庶长子,其弟若洛廆为嫡子,徒河涉归死,若洛廆继位为首领,吐谷浑仅仅分得600户部众,分部游牧。后因两部公马相斗,与若洛廆不和,于西晋末年率众西迁,度阴山,下陇坂,游牧于甘肃、青海之间,与羌人杂居。吐谷浑死,其子吐延继位。吐延死,其孙叶延继位,人口滋繁,部众强盛,于是以祖父之名作为族名,王族则以慕容为姓氏。

吐谷浑

古代中国东北地区鲜卑人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至青海地区。东晋建武元年(317),吐谷浑卒,长子吐延即位。不久,吐延被羌酋刺杀,由其子叶延即位,正式立国,以其祖父吐谷浑为族名和国号。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政权组织多仿效中原王朝。至阿豺时,其族开始强大。至伏连筹时(490—529),达到鼎盛,占有今青海大部和甘肃、四川、新疆部分地区。南北朝时,与中原关系密切。隋时,其王曾娶隋宗室女为妻。唐贞观七年(633),其大臣降吐蕃,被吐蕃灭国。

吐谷浑

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名。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原游牧于今辽宁锦州一带。4世纪初,在首领吐谷浑带领下西迁,至今甘肃、青海一带,以此为据点,不断征服周围氐羌部落。至叶延时,以其祖父名吐谷浑为族名。阿才统治时期,兼并氐羌数千里,势力不断扩大。夸吕继位后,始称可汗,都伏俟城,建立起国家。隋代,被两次征伐,隋王朝在当地设河源、西海、鄯善、且末4郡管辖。隋末唐初,脱离中原王朝控制,多次骚扰边境。635年,伏允可汗兵败自杀,政权一分为二。西部以鄯善为中心,属吐蕃管辖;东部以伏俟城为中心,依附于唐。东部首领诺曷钵与唐友好,娶唐弘化公主为妻,后被封为“附马都尉”、“河源郡王”、“青海王”。672年,受吐蕃攻击,诺曷钵率部迁至灵州。后吐蕃攻占灵州,再迁至河东、朔方,被称为“退浑”、“吐浑”。五代至宋,先后依附于沙陀李氏,后晋石氏、契丹,有部分从河东迁回故地。元时称作西宁州土人。可能与今土族有渊源关系。

吐谷浑谷yu

中国古族名。原游牧于辽东徒河(今辽宁锦州)一带鲜卑慕容部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众一千七百余户沿阴山西迁,至今甘肃、青海间,征服当地氐羌部落,初建政权。孙叶延时,遂以吐谷浑为族称。统治集团慕容鲜卑受汉文化影响较深,政权组织多仿中原王朝官号。阿才(413—428年在位)时期,兼并氐、羌地方数千里,势力渐强。拾寅(?—481)时,始用书契,起城池、筑宫殿,信佛教。夸吕(529—591年在位)继位,始称汗建国,都伏俟城(今青海湖南铁卜加草原)。隋开皇年间,其王世伏娶隋光化公主为妻。唐初,政权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部以鄯善(今属新疆)为中心,臣附吐蕃,东部以伏俟城为中心,臣附唐。贞观十四年(640),王诺曷钵娶唐弘化公主为妻,后受封为“驸马都尉”、“河源郡王”、“青海王”。咸亨三年(672),因受吐蕃攻击,率“残部”迁灵州(辖境相当于今宁夏中卫、中宁以北地区)境内,唐于其住地置安乐州,任为刺史。唐肃宗时,灵州也为吐蕃攻占,再迁往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和河东(治今山西蒲州), 部族分散, 被讹称为“退浑”、“吐浑”。五代至宋初,部分从河东返回甘、凉一带。自元初起, “吐谷浑”一名不见记载。而在其故地出现“西宁州土人”。与今土族有渊源关系。

吐谷浑

我国古族名。原游牧于辽东徒河今辽宁锦州一带鲜卑慕容部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众西迁至今甘肃、青海间,征服当地氐羌部落,建立政权。其疆域东至洮河,东南至甘松(今白龙江上游),西至黄河河曲, 北至今刘家峡,南达昂城 (今四川阿坝)、龙涸(今四川松潘),包括了今甘肃临夏地区大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武都西部。到5世纪初首领阿柴时自称威王,势力渐强。夸吕(529~591年在位)继位后,称汗建国,都伏俟城(今青海湖南)。唐初,臣附唐。公元672年,因受吐蕃攻击,大部迁灵州境内。唐肃宗时灵州也为吐蕃攻占,再迁往朔方和河东,部族分散。五代至宋初,部分从河东返甘、凉一带。自元初起, “吐谷浑”一名不见记载, 族人融入后来的土族和其他民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