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吕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吕柟1479—1542明学者、作家。字仲木,号泾野。高陵(今属陕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是明中叶关中理学的代表人物。其理学派别为宋程朱理学的一支流。曾在南京任国子监祭酒,与人共主讲席30余年。著有《泾野子内篇》、《泾野诗文集》等多种。 吕柟1479—1542明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状元。陕西高陵人,字仲木,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有志圣贤之学,不为辞章之习,诵读六经,夜以继日。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第十,次年会试不利,入太学苦读。戊辰科会试第六,入试大廷,终擢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因刘瑾擅权,上疏请武宗御经筵,亲政事,未被采纳,遂以疾乞归。刘瑾伏诛,以荐起用。入朝即上《劝学疏》。值乾清宫灾,应诏陈言六事。又累进讲劝,上《举直错枉疏》。帝不予理会,复以疾乞归。世宗即位,诏复馆职,纂修《武宗实录》,充经筵讲官。嘉靖二年(1523),充会试同考官。次年,奉旨修省,上疏言十三事自劾,语甚切直。帝览疏大怒,下诏狱拷讯,谪山西解州判官。后以荐迁南京吏部郎中。十四年迁国子监祭酒,首正监规,上疏申明五事,帝皆允行。会奉天殿灾,例自陈致仕归。著述颇丰,有《四书因问》、《礼问内外篇》、《小学释》、《史馆献纳》、《南省奏稿》、《泾野诗文集》等。 吕柟1479—1542明代学者。字仲木,号泾野。陕西高陵人。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因不容于刘瑾,遂去。后任国子祭酒、南京礼部侍郎等职。师从薛敬之,曾与湛若水等共主讲席,影响颇大。著有《泾野集》、 《泾野子内篇》等。其伦理思想主要是持“以格物为穷理”和“先知而后行”(《明儒学案·河东学案下》)之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 “穷理”当从切身处做起;主张“人之知行,自有先后,必先知而后行”,“知皆为行,不知则不能行”(《吕泾野先生语录》),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要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批评王守仁的“良知”说是“不谕其资禀造诣,刻数字以必人之从”的一偏之说。主张道德教育要因材施教、道德修养要切合实际。还很注重气节的培养,认为学者“伺候权倖之门便是丧其所守”,故而“教人自甘贫做工夫,立定脚跟自不移”。 吕柟明代陕西高陵人,字仲木,号泾野。正德时中进士,授修撰,为宦官刘瑾所忌,托病而去。世宗时,官至南京礼部侍郎,与湛若水等共主讲席。吕柟是明中期关中理学的代表人物。当时王守仁的心学盛极一时,吕柟则独守程朱之学不变,对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的“致良知”学说提出批评,主张学以致用。他的著述很多,有《四书因问》、《礼问》、《泾野集》、《春秋说志》等十余种。其学生均为关中名儒。 吕柟1479~1542明理学家。字仲术,号泾野。今陕西高陵人。学者称“泾野先生”。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谪解州判官,后累迁国子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师事薛敬之。曾讲学于宝邛寺、东郭别墅、东林书屋、解梁书院。认为“格物”即“穷理”,“穷理”要从“切身”处做起。“这个‘物’,正如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物字一般,非是泛然不切于身的,故凡身之所到、事之所接,念虑之所起,皆是物,皆是要格的”。主张知先行后,“人之知行,自有先后,必先知而后行,不可一偏”,批评王守仁的“致良知”是“规规于一方”。著作有《泾野子内篇》、《泾野集》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