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吕蒙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吕蒙正946—1011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状元。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圣功。少年时,其父吕龟图多宠妾,将其母子一并赶出家门。母子二人借宿寺院的一孔窑洞,艰难度日。吕蒙正发奋读书,以求科举登第,摆脱困境。十数年后,果然高中榜首,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两年后,迁著作郎、直史馆。五年,任知制诰。太平兴国八年,迁翰林学士;是年冬,任参知政事。端拱元年(988),拜为宰相,监修国史。从状元及第到任参知政事,只七年;到拜相,也只十二年。淳化二年(991),因其妻族左正言宋沆上疏忤旨,受牵连而罢相。四年,复相。至道元年(995)上书请告老还乡,命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咸平四年(1001)第三次入相。六年,以年迈体弱,上书辞职,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又进封徐国、许国公。景德二年(1005),以疾归洛阳颐养天年。身历太宗、真宗两朝,三居相位,世称名相。为政宽和简易,奉行黄老政治,主张安边息民;为官严于律己,敢于直言,善于知人。其所推重之吕夷简、富弼,后皆为名相。卒赠中书令,谥文穆。 吕蒙正字圣功。寿州(今凤台)人。太平兴国二年宋(977)擢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会征太原,授著作郎直史馆,加左拾遗。五年,拜左补阙知制诰。父卒后,迁都官郎中,入为翰林学士,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李昉罢相后,任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修国史。淳化四年(993)二度入相。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咸平四年(1001)以本官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加司空兼门下侍郎。对辽主张“远人请和,弥兵省财”。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改封随,又封许。景德二年(1005)春辞官请归洛阳。68岁卒。赠中书令,谥文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