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吠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吠陀》feituo印度最古老的几部诗集的总称(“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智慧”),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是印度最早的诗歌总集,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它是一部抒情诗集,共收诗1028首,按内容可分为4部分:神话传说、描写自然的抒情诗、反映现实生活的诗和有关巫术的诗。这些诗反映了古代印度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娑摩吠陀》是专供举行祭祀仪式时唱的歌曲集,歌词大部分是《梨俱吠陀》中的。《夜柔吠陀》是关于祭祀仪式和使用《梨俱吠陀》中诗歌的方法的规定。《阿达婆吠陀》出现时代较晚,是一部巫术咒语诗集,共收诗730首,主要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对自然现象的不能理解和企图控制自然的美妙幻想,包括祈祷诗、祝福诗和咒语诗等。这4部《吠陀》包括了印度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文学,是用口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直到19世纪才印行成书的。印度传统说法认为4部《吠陀》是由上古的修道士仙人传授下来,由修道士仙人毗耶娑编订分类的,但这种说法不很可靠。《吠陀》既是印度最古老的诗集,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典籍。印度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吠陀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都奉之为神圣的经典。同时,由于《吠陀》是古代印度从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留下的史料,所以“吠陀”成为这个历史时代的专用名称。 《吠陀》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在古代,它被婆罗门祭司当做宗教的经典。“吠陀”是知识或学问的意思。《吠陀》本集共包括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这四种本集主要采用诗体,其语言为吠陀语。吠陀文献并非全是文学作品,其中还有关于印度古代社会风俗和宗教文化的纪录。这四种本集以《梨俱吠陀》与《阿达婆吠陀》文学价值最高。 吠陀印度最古的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总称。最古的《吠陀本集》共4部:《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梨俱吠陀》、《阿达婆吠陀》包含了人类早期文明史迹和文学创作,其中较晚的部分和另两部《吠陀》反映了印度上古社会发展的情况。《吠陀》直至19世纪才刊印面世。 吠陀主要是关于神的颂歌和祷文的文集。吠陀(Veda)原意为“知识”,特别是指宗教的知识,后来转化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经典的总称。吠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用吠陀梵文写作的一些古代西北印度文献的总汇。这些文献大概是在公元前第二千纪至一千纪逐渐形成的,它包含着:吠陀本集(吠陀赞歌,Samhita)梵书(婆罗门书,净行书,Brahmana)森林书(Aranyaka)、奥义书(近坐书、秘书,Up-anisad);狭义是指吠陀本集。吠陀本集共有四部:(1)《犁俱吠陀》(《赞诵明论》,Rg——veda);(2)《夜柔吠陀》(《祭祀明论》,Yajur——veda);(3)《娑摩吠陀》(《歌咏明论》,Sam——veda);(4)《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Athav-va——veda);吠陀以宗教为要义,其反映出的社会伦理思想主要有:“吠陀”是受天(神)所启示,并由古圣先贤所传述,所以它是绝对神圣的,是后世一切知识的来源;其视祭祀能左右一切,如不行祭祀,则福佑不加,祸害难免,故而是万能的;又因“吠陀”语言古奥难解,非由婆罗门秘密传承解释不可明白,遂擅为专利,似乎唯婆罗门才具天赋,故不容侵犯。婆罗门凭借其宗教权威,编造一套“四姓”[四种姓为:❶婆罗门(Brahmana);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