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子兵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吴子兵法中国古代兵书。为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军人伦理思想家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论兵的辑录。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吴子》被官方颁定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必读典籍和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汉书·艺文志》记载:“吴起四十八篇”。今存《吴子》仅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是否为吴起所著,争议颇多。《吴子》把兵战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图国》)五种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付方略。论述了“内修文德”( 《图国》)在治国安邦和治军、练锐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君治国安邦,“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图国》),以道、义、礼、仁“四德”去引导、治理和安抚民众,才能达到和于国、和于军、和于阵、和于战。要做到“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民安其旧宅,亲其有司”(《图国》)。君主还要学“庄王之所忧”,懂得“能得其师者王,能得其友者霸”(《图国》)的道理。失于治军,应以“教戒为先”,“教之以礼,励之以义”(《图国》)。用礼义道德约束士兵,使之遵守军纪, “进有重赏,退有重刑” (《治兵》);知羞耻,“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图国》)。要求为将者,做到“理”、“备”、“果”、“戒”、“约”五慎,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论将》),具备良将的将德、将威和将才。反对侵扰与残害百姓,“军之所至,无刊其木、发其屋、取其粟、燔其所积”,对于战败之敌军,“其有请降者,许而安之”(《应变》)。《吴子》继承《孙子》军事思想,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其中有关军人伦理思想的论述较为深刻,影响较大。 《吴子兵法》吴起 (公元前440——前381),中国战国时期的卫国左氏 (今山东定陶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吴起重名轻利,年轻时外出求学曾啮臂与母亲决别誓曰: “起为卿相,不复人卫”。吴起勤学苦练、愤读兵书、研究当代和历史上的发展规律,取得了较深的造诣。吴起初仕于鲁国,曾率鲁军以 “示之以弱” 的战法大败齐军。之后,吴起因鲁君不信任而投奔魏文侯。在魏 “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国显赫一时。然而魏武侯听信谗言,吴起被迫投奔楚国,得到楚悼王的重用。他在政治上大胆改革,佐悼王变法,明审法令,限制贵族特权、裁减冗官; 在军事上,要强兵、南平杨越,北并陈蔡,欲三晋,西伐秦,使楚国很快强大起来。但变法触犯了贵族利益,至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吴起被车裂,卒年约60岁。 《吴子兵法》吴起 (公元前440—前381),中国战国时期的卫国左氏 (今山东定陶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吴起重名轻利,年轻时外出求学曾啮噬与母亲诀别誓曰: “起为卿相,不复人卫”。吴起勤学苦练、愤读兵书,研究当代和历史上的战争发展规律,取得了较深的造诣。吴起初仕于鲁国,曾率鲁军以 “示之以弱”的战法大败齐军。之后,吴起因鲁君不信任而投奔魏文侯。在魏 “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国显赫一时。然而魏武侯听信谗言,吴起被迫投奔楚国,得到楚悼王的重用。他在政治上大胆改革,佐悼王变法,明审法令,限制贵族特权、裁减冗官; 在军事上,要强兵,南平杨越,北并陈蔡,欲三晋,西伐秦,使楚国很快强大起来。但变法触犯了贵族利益,至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吴起被车裂,卒年约60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