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敬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48 吴敬梓1701—1754

清代小说家。字敏轩,一字粒民,自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出身于缙绅世家,早年生活狂放,将家财挥霍一空,移家寓居南京。曾以诸生被荐应博学鸿词试,省试后托病不去,从此绝意仕进。晚年家境日愈贫困,客死于扬州。仰慕儒家正统,曾变卖祖屋捐资修复泰伯祠。撰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另著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和《诗说》。今人有《文木山房集》和 《吴敬梓集外诗》。

吴敬梓1701—1754Wu Jingzi

清代小说家。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23岁考取秀才,同年丧父。不久将祖传田园家业荡尽,受到家人和邻里的卑视。在冷遇和歧视下,33岁时怀着愤懑之情迁居南京。两年后,由别人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试,但只参加了预科考试,就以病推托,未进京应试。从此再未参加科举考试,甘愿过困窘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由富到贫的过程,体察到世态炎凉。看到了社会的腐朽黑暗,特别是对统治阶级中醉心功名富贵、阿谀逢迎、尔虞我诈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他怀着愤世嫉俗的心情创造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它对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腐朽、黑暗和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刻揭露。小说用主要笔墨塑造了一批热衷功名、不学无术、趋炎附势、鱼肉乡里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形形色色的读书人的精神面貌和世态人情,书中还塑造了一些正面人物,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讽刺是《儒林外史》最大的艺术特色,作者的讽刺是尖锐的、辛辣的,然而又是蕴藉的、深刻的。小说的结构颇有特色,书中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和人物,如同连缀许多短篇而成,但各个部分的连接过渡自然巧妙,在经营安排上表现出作者的匠心。
吴敬梓除《儒林外史》外,还撰写了其他著作。他的诗文集有两种。一种是《文木山房集》4卷,一种是《文木山房集》12卷。还有《诗说》7卷,今佚。

吴敬梓1701~1754

清代文学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县人。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到了他父亲吴霖,家道开始衰微。吴敬梓年幼聪颖,才识过人,少时曾随做官的父亲游览大江南北。23岁时,他父亲去世。由于吴敬梓不善经营,又慷慨好施,挥霍无度,家境很快困窘起来。33岁迁居南京。吴敬梓早年也热中科举,中过秀才,但后来由于科举屡试不中,同时在和那批官僚、绅士、名流、清客的长期交往中,看透了他们卑污的灵魂,特别是由富到贫的生活变化,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从而厌弃功名富贵,36岁后他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此后,吴敬梓的生活更加穷困,主要靠卖文为生和朋友的接济。这时,他一面对那些唯利是图的官僚、士绅和商人投以白眼,一方面与一些有真才实学的经学家、数学家、诗人、画家往还,而且经常同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乐工、戏子、歌女等来往。同他们的交往对吴敬梓思想的发展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吴敬梓大约在50岁以前完成了《儒林外史》的创作。除此之外,他还著有《诗说》(已佚)以及《文木山房集》 12卷(今存4卷)。

吴敬梓1701—1754

清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诸生。青年时生活富裕,后家道衰落,移居江宁,因不善营生,又拒应博学鸿词科试,窘困潦倒,客死扬州。所著《儒林外史》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尖锐地揭露和抨击八股科举、封建伦理道德以及腐败的官僚政治,塑造出封建官吏和知识分子的典型群像,文笔含蓄、幽默、深刻,影响很大。又善诗赋,有《文木山房集》。

吴敬梓1701—1754

清代文学家。字敏轩,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他的祖上原居江苏六合,后定居安徽全椒县。他的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十五年的探花,做过翰林院侍读。祖父吴旦以监生考授州同知。60年间他们一家有进士、举人以及出仕的官员十几人,是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吴敬梓是他父亲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他被过继给大伯父为嗣。伯父死后与同族闹起了争夺遗产的纠纷。这件事对吴敬梓刺激很大,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和虚伪的本质,使他和那些依仗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吴敬梓33岁时移家南京,放弃了科举仕途之路,甘愿过素约贫困的生活,最后客死于扬州。《儒林外史》是他的心血之作,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是中国叙事文学中讽刺艺术的高峰,它开创了一个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此后有很多文学作品都受到它的影响。

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晚年又称文木老人。全椒人。清代小说家、诗文家。他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曾祖和叔祖分别考中探花、榜眼,父亲是监生拔贡。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到江苏赣榆县。二十三岁时中秀才,但此后科场不利,三十岁仍未中举。父亲死后,因不善理财,又生性豪爽,几年间家产散尽。被迫迁居南京,从此绝意科场。晚年,客居扬州,放情纵酒。乾隆十九年(1754)无疾而终。自幼颖悟异常,诗赋援笔立就,才华出众。著有《文木山房集》十四卷,今残存仅四卷。又有《金陵景物图》等诗文二十九篇。曾作《诗说》七卷,已佚。还拟写《史汉纪疑》,惜未成书。吴敬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是其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在这部名著中,他把针砭的锋芒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塑造了许多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吴敬梓1701~1754

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别暑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幼有异才,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但屡应省试不第。出身名门望族,早年生活豪放;后家道衰落,移居南京,靠卖书和朋友接济度日。曾售所居屋集资建先贤祠。安徽巡抚荐应博学鸿词,辞不赴。晚益贫困,落拓纵酒,客死扬州。有小说《儒林外史》及《文木山房集》等。善诗文,尤以小说著称于世。代表作《儒林外史》揭露儒林丑恶,抨击科举黑暗,不遗余力,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杰作。

吴敬梓

清代讽刺小说家。安徽省全椒县人。1701年生于官僚地主家庭。其父方正耿直,康熙六十一年丢官归乡,次年去世。23岁的吴敬梓不会治家,且慷慨好施,不到10年,将家产卖光。33岁移家南京。1754年病逝,终年54岁。代表作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典范。此外还有《文木山房诗文集》12卷(仅存4卷)、《诗说》7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