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358 吴派

即吴昌硕派。稍晚于赵之谦,有“印林巨擘”之誉。其篆刻作品雄浑苍劲,逋峭古拙,其成就得力于石鼓、汉印、秦玺及钟鼎彝器款识,而超越前人,达到新境界。

吴派

清代经学派别之一。导源于惠周惕,成于其孙惠栋。因惠氏祖孙及其友好、后学多为江苏吴县一带人,故名。治经尊崇汉儒之说,考证疏通,笃信谨守,鲜下己见,形成与宋学迥异的为学风尚。主要人物有王鸣盛、钱大昕、江声、余萧客、江藩等。惠栋三世传经,学有家法,著作甚富。他继承顾炎武的治学方法,治经从研究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音训诂,提倡由小学训诂上溯义理。惠栋治学好博而尊闻,泛滥百家,独信汉儒。其《周易述》专言汉《易》,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说,融合其义,自为注而自疏之。其《古文尚书考》辨古文《尚书》之伪,与阎若璩所论相契合。其《春秋左传补注》援引旧训,以补杜注之遗。所著《九经古义》,搜集旧文,相互参证,释经传之疑难,但往往爱博嗜奇,曲徇古文,失于拘执。王鸣盛和惠栋一样,认为“经以明道,而求道者不必空执义理以求也。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见而道在其中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主张 “古训必以汉儒为宗”,治经断不可驳经,“但当墨守汉人成法,定从一师,而不敢徙”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至于汉以后的经注,他认为未为醇备,故所撰《尚书后案》以郑玄、马融为主,不得已间采伪孔传和王肃注,而于唐宋诸儒之说,一概不取。钱大昕以博大宏深见称于世,精研经史、音韵训诂之学,旁及天文、历算、金石、词章等,用其毕生精力撰写《二十二史考异》,剔扶爬疏,校勘文字异同,训释名物制度,纠正史实讹谬。吴派惟汉儒之“家法”是信,完全模仿汉代经师,被称为 “纯粹的汉学”。

吴派

清代经学流派之一。导源于江苏吴县惠周惕而成于惠栋,故名。倡“好古”、“信古”、“博学”之风,广泛搜集汉儒散佚之作,以供考据之用。章学诚喻之为吃桑叶而不吐丝之蚕。主要人物还有萧客、江声、钱大听、孙星衍、王鸣盛、洪亮吉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