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77 冕

古代帝王的冠,顶部为长方形,下部为圆桶形,顶部前沿垂数条珠串,圆桶两侧有孔,以便穿笄将冕与发髻固定,笄的一端系一条带子,绕过下颌与笄的另一端相结,冕之两侧各悬一颗珠,与耳相齐。

礼冠。《周礼·春官宗伯》:“……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5帝,亦如之。”林尹注: “冕:礼冠,玄表朱里,顶上有版谓之延,后高前下,其形若俯,前端有串以珠玉之组缨下垂谓之旒,王冠12旒,诸侯12旒,上大夫7旒,下大夫5旒。”

冕miǎn

也称“冕冠”。传说由黄帝创制,目前已知至迟商代已有冕,是天子、贵族、士大夫的一种礼冠。天子冕冠基本由冕版、冠卷、旒、纮、充耳等组成:冕版,又称作“延”,长方形,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圆后方,用木板为质,其外用绩麻三十升布或丝缯作版衣,用色为玄表朱里。冠卷,又称作“武”,武的材料及用色,与延相同。其高度,文献中只云前底一寸余或一寸二分。武的两侧有孔,其作用为贯穿笄之用。“纽”起帮助固定笄的作用,以一条绳子系于玉衡往下垂,然后把笄固定。旒,又称作玉藻。冕版前后两端,分别垂挂串青、赤、黄、白、黑或朱、白、苍、黄、玄色的圆状玉珠。天子的十二旒冕,用前后共288颗玉珠。穿玉的丝绳以五彩丝线编织而成,名“缫”。缫上每隔一寸有一颗玉珠,为了防止玉珠互相并合,贯穿玉之前先在缫上打结,即为“就”,缫的总长度为一尺二寸。冠带用以朱色的组制作的“纮”一条。系用时,先属一端于左旁笄上,以另一端绕于颔下,向上,至于右旁笄上绕之。在右旁系时,为了“解时易”作“屈组”,然后多余部分垂下为饰“缨”,颔下不再系结。在延的两旁,垂有两根“紞”,为黄色新绵(黈纩充耳)所制。紞的下端,则分别悬系一枚玉珠(瑱、充耳),其位置处于戴冠者耳际。这样的紞与玉珠,统称谓“黈纩充耳”。与冕相配的衣服称冕服,周代只有天子得以穿全六冕;公之服,衮冕以下的五冕;侯、伯之服,鷩冕以下的四冕;子、男之服,毳冕以下的三冕;孤之服,希冕以下的二冕;卿、大夫之服,只玄冕。周代冕制至汉代已经消亡,东汉明帝时重订制度。之后各代沿袭,各有损益,至清代废除不用。《大盂鼎》:“冕衣,绂舄。”《荀子·富国》:“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说文解字·冃部》:“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紞纩……古者黄帝初作冕。”《世本》卷九:“黄帝作冕,垂旒目不邪视也,充纩耳不听谗言也。”《尚书·太甲》:“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毫。”《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后汉书·舆服志下》:“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孝明皇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乘舆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冕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采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皆有前无后,各以其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郊天地,宗祀,明堂,则冠之。衣裳玉佩备章采,乘舆刺绣,公侯九卿以下皆织成,陈留襄邑献之云。”

冕(宋聂宗义《三礼图》)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皇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汉代乐舞人所戴的爵弁当时亦名冕。参见“爵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