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澄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吴澄1249—1333

元学者。字幼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世代业儒。幼时勤奋读书,16岁时拜饶鲁学生程若庸为师。至元、元贞年间,多次被荐为官,上任不久即辞去。至大、皇庆年间在国子监任职。英宗即位,升翰林学士。但其大半岁月是僻居乡陋,讲授理学,著书立说。从学者千余人。所居草屋,同门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学问渊博,与许衡并称“南吴北许”,为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死后,赠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所代表的学派为“草庐学派”,其思想“和会朱(熹)陆(九渊)”,但与郑玉相比,则“多右陆”(《宋元学案·师山学案》)。著作有《五经纂言》、《草庐精语》等,后汇编为《吴文正集》。吴澄认为,作为精神实体的太极(也称道、理、天理),是宇宙的本体与道德的渊源。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统会”(《草庐吴文正公全集》卷4),太极、理“在人而为性,则仁义礼智是也。性即天理,岂有不善!”(《宋元学案·草庐学案》)他把五伦、五常分为“三纲二纪”,并揭示了纲纪之间的内在关系。说:“三纲二纪,人之大伦也,五常之道也。君为臣之纲,其有分者义也;父为子之纲,其有亲者仁也;夫为妻之纲,其有别者智也。长幼之纪,其序为礼,朋友之纪,其任为信,”而长幼、朋友二纪,则包容于三纲之内,受三纲制约。“因有父子也,而有兄弟,以至于宗族,其先后以齿者,一家之长幼也;因有君臣也,而有上下,以至于俦侣,其尊卑以等者,一国之长幼也;因有兄弟也,而自同室以至于宗族,其互相助益者,同姓之朋友也;因有上下也,而自同僚以至于俦侣,其互相规正者,异姓之朋友也,举三纲而二纪在其中,故总谓之纲常。”(《宋元学案·草庐学案》)认为五常为天地之性所固有,是纯善的,但“人之生也,受气有或清或浊之不同,成质有或美或恶之不同。气之极清、质之极美者为上圣,盖此理在清气美质之中,本然之真,无所污坏,此尧、舜之性所以为至善”;“其气之至浊、质之至恶者为下愚。”认为孟子讲性善,但没有揭示出不善的来由、没有论到气之有不同,所以其言不备,“不足以解告子之惑”。批评荀、扬以性为恶、为善恶混和世俗讲的性宽、性褊、性缓、性急等观点,“皆是指气质之不同者为性,而不知气质中之理谓之性”(同上书)。然而,“气质虽有不同,而本性之善则一。”只要“反之于身而学焉,以至变化其不清不美之气质,则天地之性,浑然全备”(同上书)。其思想接近于陆九渊,强调“反之吾心”,“就身上实学”,“明指本心以教人”(同上书)。强调“欲下功夫,惟敬之一字为要法”(同上书)。“敬字之义,近于畏者,最切于己。凡一心之发,一事之动,必思之曰:此天理抑人欲也?苟人欲而非天理,则不敢为”(《吴文正集·朱肃字说》)。心专一无二,“主于天理则坚,徇于人欲则柔。坚者,凡世间利害祸福、富贵贫贱不足以移易其心。柔,则外物之诱仅如毫毛,则心已为之动矣。”(《宋元学案·草庐学案》)又强调诚,“纯乎天理之实为诚,徇人欲之妄为不诚。惟能以天理胜人欲,一念不妄思,一事不妄行,仰无所愧,俯无所怍,庶几其诚乎?”(同上书)“爱亲,仁也,充之而为义、为礼、为智,皆诚也”(《吴文正集·陈幼实思诚字说》),做到敬、诚,就能制约“爱、恶、哀、乐、喜、怒、忧、惧、悲、欲十者之情,而归于礼、义、仁、智四者之性”(《宋元学案·草庐学案》),成为圣人。吴澄的伦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吴澄1249—1331

字幼清,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尝举进士不第,至大元年(1308)召为国子监丞,迁翰林学士,进阶太中大夫,泰定初,开经筵,以澄为讲官,会修《英宗实录》,澄总其事,实录成,即引疾去,诏加资善大夫,卒,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澄为当时名儒,与北方许稀为南北学者之宗,许衡之学主于笃实以化人,吴澄之学主于著作立教,生平著作甚丰。其散文词华典雅,斐然可观。文存《吴文正集》。


吴澄

吴澄

字鉴泉,号师朗。初学《易》,后以《易》通医,遂弃科举,闭户研读医书数年,颇有心得。临症施药,皆效验,一时医名大振。又综前人各家之言,以数十年行医经验,撰写《不居集》50卷,首创“外损”学说和“理虚”之法。该书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刊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