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呃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呃逆

中医病症名。又名 “哕”,俗称“打呃忒”。是指胃气冲逆向上,喉间呃呃作声,连续不断的病症。多由饮食不节或精神刺激,引起胃气冲逆向上所致,也有由于久病、重病,胃失和降,虚气上逆而引起。胃寒呃逆,症见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遇寒加重。胃热呃逆,则有呃声洪亮,连续有力,口臭面赤,心烦口渴。如因暴食伤胃,食滞胃脘,或痰浊内阻所致者,临床可见呃声连续有力,嗳出腐败酸臭气,伴有胸脘满闷,或呕吐痰涎。若呃声微弱而缓,很久才呃一声,属胃虚呃逆。久病、重病患者出现呃声短频无力,多属危重征候。治疗宜首先分清寒热虚实。

呃逆

病症名。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多因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气血亏虚导致胃失和降,上逆动膈而成。治疗以和胃降气平呃为主,并根据寒热虚实辨证用药。如偶然发作,可自行消失。或刺鼻取嚏,或闭气不令出入,皆可取效。

呃逆

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病证。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载“寒气自逆而呃上”,此后定名为呃逆。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膈肌痉挛,在胃神经官能症、胃炎、肝硬化晚期、腹腔肿物,脑血管疾患、尿毒症等疾病中均可出现此症。老年人多因饮食不当,情志失和而诱发本病。临床分五型辨证论治。
胃中寒冷老年人多因贪食生冷,寒邪阻遏胃中而发。症见呃声沉缓有力,遇寒甚,得热减,或伴胃中痛,口不渴、舌苔白,脉迟缓。治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呃,药用丁香散(《医镜》方:丁香、柿蒂各6克、良姜10克、甘草10克)。
胃火上逆老年人多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温热补品不当而诱发。症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自发自止,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或黄糙,脉滑数。治以清火降逆,和胃止呃,药用竹叶石膏汤加柿蒂6枚,竹茹6克。
气滞痰阻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症见呃逆似有痰涎阻碍,胸胁胀痛,脘腹随呃逆而痛,肠鸣矢气、纳呆,甚则头目昏眩,舌苔薄腻,脉弦。治以理气化痰,降逆止呃,药用旋覆代赭汤。若气滞化热者,可加黄芩10克,竹茹6克;若湿痰重者加服二陈丸。
脾肾阳虚多因年高体虚,劳倦伤中或饮食失宜而诱发。症见呃声低长,气不得续,泛吐清水,喜按腹部,便溏久泻,腰膝无力,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细弱。治以温补脾肾,和胃降逆,药用理中丸改汤加附子10克、丁香5克、白豆蔻6克。
胃阴不足老年人肝肾精亏,复感热病伤阴耗精致胃中津液亏乏而发本证。症见呃声短促而不连续,唇燥咽干,烦渴不安,纳呆不饥,大便干结,舌质红,或多裂纹,苔少而干,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和降止呃,药用益胃汤加橘皮10克、竹茹10克、枇杷叶12克、枳实10克、石斛10克、柿蒂6克;若兼有胃气大虚,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可加党参15克、山药15克以健脾益胃。
呃逆证,临床有轻重之分,轻者多为外因而诱发,治疗得当立可痊愈;重者多为内伤所致,可见于一些严重疾患的晚期,多为衰竭之兆,预后不良。预防本病当以避风寒,忌生冷,薄厚味,畅情志,使脏腑相合,升降协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