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告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告身

被授职官的凭信。即任命状。《通典》: “唐代选补官员之制云: 先简仆射,乃上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不审者皆得驳下,既审然后上闻,主者受旨而奉行焉。各给以符印其上,谓之告身。其文曰: ‘尚书吏部告身之印,自出身之人至于公卿皆给之。武官则受于兵部。” 《资治通鉴·后唐纪》:“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膠绫轴钱 (制作告身的费用由官吏本人承担)。丧乱以来,贫者但受敕牒,多不取告身。十一月,甲戍 (明宗天成元年) (公元926年),吏部侍郎刘岳上言: ‘告身有褒贬训戒之辞,岂可使其人初之不睹!’ 敕文班丞、郎、给、谏,武班大将军以上,宜赐告身。其后执政议,以为朱膠绫轴,厥费无多,朝廷受以官禄,何惜小费! 乃奏: ‘凡除官者更不输钱,皆赐告身。’ 当是时,所除正员官之外,其余试衔、贴号止以宠激军中将校而已,及长兴以后,所除浸多,乃至军中卒伍,使、州、镇、戍胥吏,皆得银青阶及宪官,岁赐告身以万数矣。”

告身

封建王朝委任官职的文凭。这一名称流行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如《北齐书·傅伏传》: “周克并州,遣韦孝宽与其子世宽来招状,……授上大将军武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 南朝称告身为 “除身”。唐王朝中叶以后,官爵冗滥,朝廷备有空白告身,随时可填写人名。

告身

古代授官的凭证性文书,类似后世的委任状。文官受于吏部,武官受于兵部。北周时始有此称。宋称“官诰”。

告身

一作“章饰”。古代委任官职的凭信, 与后世的任命状类似。此称始于北周。南朝称“除身”。唐代选补官员,皆给以符而印其上,谓之告身。《册府元龟》云: “章饰有五等: 一谓瑟瑟, 二谓金,三谓金饰银上,四谓银,五谓熟铜,各以方圆三寸褐上装之, 安膊前以别贵贱。”此制后被吐蕃政权所采用。《新唐书·吐蕃传》载:“吐蕃其官之章饰:最上瑟瑟[翡翠],金次之,金涂银又次之,银[又]次之,最下至铜止,差大小,缀臂前,以辨贵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