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周易参同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34 周易参同契

东汉魏伯阳等著,简称《参同契》。是关于炼丹术的著作,也是炼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论性著作。该书正文约6000字,行文有韵且有许多隐语,历来被认为是一部“词韵皆古,奥雅难通”的书。该书对后世炼丹术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在化学史和医学史上也均有重大意义,被称为“万古丹经王”。古今中外对此书均十分重视。书中以《周易》的卜卦和道家的哲学为基础阐明了炼丹的逻辑思想和理论依据; 其化学内容主要是记述了制备铅汞齐及其“还丹”的工艺方法。对该书历代均有注本刊刻于世,《道藏》和《四库全书》均收有若干种注本,现存注本约30余种。


022 周易参同契

道教丹经,又名《古文周易参同契》。简称《参同契》。三卷。东汉上虞(今属浙江)人魏伯阳撰。该书参同太易、黄老、炉火三家,借《周易》爻象以明炼丹修养之术,为丹经之祖,奉为“丹经王”。桓帝时以授淳于叔通,叔通作补遗《三相类》上下二篇,因行于世。五代时,蜀永康道士彭晓作《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宋朱熹据以编著《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明代蒋一彪编辑《古文参同契解》。清代袁仁林著有《古文周易参同契注》。此外尚有注本40余种,多著录于《道藏》 第621—629册。

周易参同契

道教典籍。简称《参同契》。作者为东汉魏伯阳,一说为淳于翼。据东晋葛洪《神仙传》所载魏伯阳传称,“魏伯阳者,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云笈七籤》卷一百九)。又据《参同契》下篇,有“委时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寥廓,与鬼为邻。化形而仙,沦寂无声,百世一下,遨游人间。陈敷羽翮,东西南倾,汤遭厄际,水旱隔并,柯叶萎黄,失其华荣”。其中隐藏了作者魏伯阳的名字。另有“郐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栖迟僻陋,忽略令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平。远客燕间,乃撰斯文”(《道藏要籍选刊》第九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因此,作者是魏伯阳当无疑问。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及《周易参同契鼎器歌》一首,共约六千余字。基本上是四字或五字一句的韵文,也间有散文体和离骚体的文字,词韵雅古,隐奥难懂,因此历代的注本很多。
《周易参同契》借用《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炼丹修仙的方法,将大易、黄老和炉火三者参合,元代俞琰注称:“参,三也;同,相也;契,类也。谓此书借大易以言黄老之学,而又与炉火之事相类,三者之阴阳造化殆无异也”(《周易参同契发挥》)。炉火既指外丹、也指内炼,因此,《参同契》是汉代炼丹术、养生术的高度概括。一般认为,上篇易道为多,而次之以内养,间及炉火;中篇则内养为多,而易道次之,炉火又次;下篇言炉火为多,而内养为次,易道更次。
《周易参同契》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皆由阴(坤、雌)阳(乾、雄)的交媾,相须不离,使精气得以发舒。欲求长生,必须掌握阴阳变化的规律,以乾坤两卦比喻鼎器,以坎离两卦为药物,以纳甲法来解释火候进退,以十二辟卦法来解释一日、一月、一年的修炼火候,按六十四卦的运行规律,从事修炼。
《周易参同契》对于后世道教的修炼术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后来言炉火者,皆以是书为鼻祖。”由于其对炼丹术和内养术进行了神秘主义的解说,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于道教的外丹和内丹的发展有巨大作用。同时也使原已十分复杂的炼丹和内养术,变得更加隐奥,难以捉摸。
明版《道藏》收有《周易参同契》各家注本多种,较著者有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南宋陈显微《周易参同契解》三卷,元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三卷,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三卷等,均可参考。

周易参同契

简称《参同契》。道教经典。东汉魏伯阳著。三卷。以《周易》爻象论述炼丹修仙之法,把“炉火”、“大易”、“黄老”三家参杂会通,使之契合为一,集汉以前仙学理论之大成,为道教系统论述炼丹的最早理论著作。张伯端奉之为“丹经王”。注释著作甚多。五代道士彭晓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宋朱熹有《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等。

周易参同契

又名参同契。早期道教重要经典。东汉魏伯阳著。葛洪《神仙传》说:“魏伯阳,上虞人,贯通诗律,文辞赡博,修真养志。约《周易》作《参同契》。桓帝时,以授同郡淳于叔通。”其内容为假借《周易》爻象附和道教炼丹修养之说。认为“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五相类》)。参“大易”、“黄老”、“服食”(“炉火”)三者同出一门,能妙契大道,故名“参同契”。南宋朱熹解释说:“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义合也。”(《周易参同契考异》),该书为道教系统论述炼丹的最早著作,有丹经之祖的称号。历代注者有40余家。道藏收有8家。

周易参同契

三卷。传说东汉魏伯阳 (生卒年不详)撰。魏伯阳,一说名翱,字伯阳,号云牙子,会稽上虞 (今浙江绍兴市东)人。据晋葛洪《神仙传》记载,魏伯阳本为高门贵家子弟,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不知。后与三个弟子进山修炼。在山中,先以服后可暂死的毒丹试狗,狗死;再以毒丹试三个弟子是否忠心,只有一人随他服毒丹假死,其他二人怕死,未敢服其药,出山买棺,欲葬死者。二人走后,魏伯阳与弟子及狗先后醒过来,一起入山而去。撰有《周易参同契》,简称 《参同契》。汉代丹经道书很多,仅《参同契》中就谈及有《火记》六百篇。而研究丹经道书者,往往不得要领,误解了丹经道书的意思,甚至妄加解释,害己误人。致使“宦者不仕、农夫失耘、商人弃货、志士家贫”而没有成功的。魏伯阳对此感到很痛心,所以下决心 “定录斯文”,参照 《金碧古文龙虎上经》,撰 《参同契》三篇; 又作 《补塞遗脱》一篇,以尽纤微。将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融而合一,借《周易》爻象,演丹经之玄奥。强调必须顺从天地阴阳变化进行修炼,才能达到延年益寿、飞举成仙之目的。附以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和六虚说,论述炼丹的玄理神功及炉鼎、药物、火候等。阐述了如何修炼及修炼时所出现的种种迹象。批判了 “世人好小术”、“履斗步罡宿”、“昼夜不卧寐”等错误的修炼方法,以及将不同性质的五金八石等物一起烧炼,希望得到长生不老的丹药等做法。明确指出修丹者由于“不审道浅深”而错误的修炼,致使失业破产,累及妻子受饥贫,甚至还有的人希望长寿,结果夭死短命、暴尸于野。魏伯阳在论述正确的修炼方法及批判错误做法之外,还讲述了自己写此书的方法及怎样阅读此书。他申明自己“写情寄竹帛,恐泄天之符”,所以他“略述其纪纲,枝条见扶疏。”、“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而又“故为乱辞,孔窍其门”。既把重点写出来,又故意将几方面内容相互错杂,使不肖者不易找到关键所在。要求学者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强调只要“审思”、“用意参”,就会“披列枝条,实核可观。”全书论述精辟,寓意幽深。传说此书写成后,魏伯阳将其送给青州徐从事,徐从事则隐名注释此书,桓帝时,又将此书传授给同郡的淳于叔通,这样,此书才得以流传于世。(见彭晓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序》)。今所见《参同契》已经注不分,明显经过几人之手。后世学者对此书极为推崇。托名为东汉阴长生的唐代人、五代后蜀彭晓、宋代朱熹、陈显微、俞琰等都对此书作过认真的研究与注释。宋代高象先称赞此书说:“金碧龙虎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由此可知其书影响之深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研究 《参同契》,或以外丹注释,或以内丹释解。唐以前学者多以外丹解参同契,强调炉火汞铅、五金八石。这不但有违其书本意,实践上也行不通。宋以后学者多以内丹解《参同契》。认为依外丹之说,药非同类不能成宝;然而《参同契》之法,是以神运精气结而为丹。也有人以内外丹混合解之。近代中外学者,大都认为《参同契》所述,既含内丹之旨,又有外丹之意。也有人认为其书原本为外丹之经。关于《参同契》一书的真伪问题,历代学者都进行过考证。历代《参同契》注本及涉及于此的道书,都称魏伯阳为东汉人,认为此书于东汉孝桓帝时流行于世,为世界第一部炼丹专著。但近代有学者考证,认为汉代有 《周易参同契》,是为 《易纬参同契》,与丹经无关,认为唐五代间道士假托古《周易参同契》之名,造丹经《参同契》,后人又将二书糅合为一,成今本《周易参同契》。虽然众说不一,但都不否认其书的影响作用,实为道家的丹经典籍。由于历史久远,难以见到其书原貌。现存四十余家注本。著名的有彭晓、朱熹、陈显微、俞琰、陈致虚、蒋一彪等家注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