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z理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Z理论又称“超Y理论”或“权变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摩尔斯(J.J.Morse)和洛斯奇(J.W.Lorsch)根据“复杂人”假设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主要认为:应该根据具体人的不同情况,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Z理论现代管理学中的一种新理论。由美国管理学教授威廉·大内经过对日本管理经验的研究后,于80年代初在其所著《Z理论》一书中提出。要点是:(一)雇员的需要和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息息相关,强调实行对雇员的长期雇用,以保障雇员的职业与利益,并使雇员关心企业的利益和发展;(二)采取下情上达的经营管理方式,启发、鼓励下级参与管理;(三)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要融洽,要显示出对下级的关心;(四)基层管理人员不是机械的执行上级的命令,要抓住问题实质就地解决;(五)实行集体决策,班组集体责任制;(六)管理的任务是,不仅要完成组织目标,而且要使被管理者在工作中心情愉快和得到满足。Z理论以强调企业与职工在经济利益及积极性方面的融合一致为前提,企图超越X理论、Y理论及超Y理论在这方面的对立。它注意到了职工多方面的社会需要和环境的和谐,主张民主管理和集体责任制,主张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对实行科学管理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有一定的意义。 Z理论theory Z从管理角度提出关于企业主与职工双方关系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大内(W.G.Duchi)首先提出的。它的要点是: Z理论研究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关系的行为管理的理论。该理论由日裔美籍管理学者加州大学教授威廉·大内在《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Z理论》一书中提出。他对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典型企业作了比较后,把美国企业称为A型组织,其特征是“短期雇佣; 迅速的考核与提拔; 专业化的事业历程; 清楚的控制方法; 个人决策,个人责任; 部分关心。把日本企业称作Z型组织,其特点是: 终身雇佣; 缓慢地考核和提拔; 非专业化的事业历程; 含蓄地控制方法; 集体决策; 集体责任; 整体关心。大内认为,美国企业要赶超日本企业,必须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方式,建立Z型管理组织,以此作为美国企业组织的蓝本,进行革新,形成Z型组织的管理制度。Z理论由此得名,Z型组织的特征是: (1) 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和企业同甘共苦; (2) 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 (3) 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能的人才;(4) 含蓄的控制机制,采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明确正规的检测手段,注意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又积极的启发诱导; (5) 采用集体研究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方式; (6) 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并能独立工作。大内认为日本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在于企业文化 (共同的价值观) 达到高度的一致性。等级制度的控制和监督作用,需要以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彼此平等、整体关系的建立以及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为前提。美国企业应该从日本企业中学会相互信任和处理彼此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是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忠诚和生产率的关键。Z理论实际上是将社会伦理学渗透到管理之中,它已成为日本企业管理中主要运用的一种理论,在其他国家也受到重视,代表了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向。 Z理论Z理论是西方企业管理中有别于X理论、Y理论的一种新理论。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威廉·乌契于1971年提出。他把日本式的管理和美国旧式的管理作对比,认为日本式的是Y性的,美国旧式的是X性的。前者的管理中实行终身雇佣、非专门化的经历道路、含蓄的控制、集体的决策过程、集体负责、全面关切、不仅注重生产事务,而且注重人的因素;后者在管理中实行短期雇佣、专门化的经历道路、明晰的控制、个人的决策过程、个人负责、部分关切。Z理论是根据美国具体情况运用日本模式的经验来进行管理的理论。管理当局与职工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这样,能使双方以诚相待,共商企业经营决策,使管理者的积极性与职工的积极性“溶为一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