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立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28 周立波1908—1979现代作家。原名周绍仪,曾用名凤翔等。湖南益阳人。曾在长沙省立一中读书,后到上海劳动大学学经济。1932年因参加印刷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4年出狱。同年在上海参加“左联”和中国共产党,编《每周文学》。此后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抗战之初到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和晋察冀边区抗战,写《晋察冀边区印象记》等报告文学。后到湖南、广西办报。1939年到延安鲁艺任教。1944年后在部队和根据地办报。其间,曾随王震部队南下。1946年冬到热河省、松江省参加土改,1948年写完《暴风骤雨》长篇小说。全国解放后写出《铁水奔流》,1955年回湖南工作后又写出《山乡巨变》等小说,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等职。上海、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立波文集》、《周立波选集》等。 周立波1908—1979Zhou Libo现代作家。原名周绍仪、周凤翔。湖南益阳县人。 周立波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908年,卒于1979年。原名周绍仪、周凤翔、周菶梧等,曾用笔名立波、张 一柯、张尚斌等。湖南益阳人。周立波早年曾在湖南省第一中学就读,后考入上海劳工大学社会科经济系学习。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每周文学》编辑,从此时起开始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开始时翻译一些外国的文学名著,这一时期翻译了俄国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 《被开恳的处女地》第一部、著名诗人普希金的《多布罗夫斯基》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周立波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以八路军战地记者的身份来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采访报道根据地抗日军民的斗争生活。1938年冬,周立波来到湖南沅陵,参加《抗战日报》的编辑工作。1939年,又来到桂林,参加《救亡日报》的编辑工作。同年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编译处长,并在文学系任教。1944年,任 《解放日报》副刊部部长,同年底随军南下。1945年,周立波被调到中原军区机关报 《七七日报》社和 《中原日报》社担任副社长。后来又担任 《民声报》社副社长。同年,又被调到东北解放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曾担任省委宣传处长。1948年,担任 《文学战线》杂志的主编。1949年,担任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主任。新中国成立以后,周立波曾先后担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人民文学》编委等职。周立波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等,短篇小说集《铁门里》、《禾场上》等,散文特写集 《南下记》、《战场三记》、《晋察冀边区印象记》等。周立波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反映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被搬上银幕,影响广泛。他为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周立波1908—1979现代小说家。原名周绍仪、周凤翔。湖南益阳人。曾在长沙省立第一中学、上海劳动大学经济系就读。自修英文,从英译本转译了一些苏联小说。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因参加工人罢工斗争被捕入狱。1934年出狱,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旋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多方面的革命文学活动。任《每周文学》、《文学界》、《光明》等杂志的编辑,翻译了苏联作家肖霍洛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抗战初期,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采访。1938年在武汉创作了报告文学集《晋察冀印象记》和《战地日记》。1939年12月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编译处长和文学系教员。并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1944年任《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副部长。同年随八路军三五九旅深入敌后,与战士共同战斗,从而写下了《王震将军记》、《王首道同志和别的几个领导者》、《李先念将军印象记》等报告文学。收于《南下记》中。抗战胜利后到东北解放区投入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完成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1951年,他到北京石景山钢铁厂深入生活。创作了反映解放初期工业建设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1952年任《人民文学》执行编委。1955年回乡安家落户。195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次年又完成其续篇,是周立波文学上的又一力作。同时还写有小说、散文《腊妹子》、《山那边人家》、《卜春秀》等。“文化大革命”后所写的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得1977~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 周立波1908~1979原名绍仪,字风翔。益阳人。1934年加入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赴延安,途中被作为战地记者派赴华北抗日前线,创作了《晋察冀印象记》、《战地日记》等报告文学作品。1939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编译处长兼文学系教员。1944年任《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副部长。同年冬随八路军南下支队深入华南敌后,任《中原日报》社副社长。曾出版《南下集》。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参加土地改革工作时,创作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1955年发表反映钢铁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同年冬回故乡,写了一批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出版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主席。 周立波1908—1979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周绍仪。“立波”是他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常用的一个笔名,其他笔名尚有张一柯、张尚斌等。益阳人。在长沙读中学时接受新文学作品的影响,于1928年随周扬去上海,次年考入上海劳动大学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系,曾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开除学籍,又因在“一·二八” 事变后参加工人罢工斗争而被捕入狱。1934年获释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稍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从事文学活动。除写了好些散文、诗论和评论文章外,还翻译了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 和基希的报告文学《秘密的中国》等外国文学作品。1937年10月,奔赴抗战前线,作为战地记者和史沫特莱的翻译,到过八路军总司令部及晋察冀边区访问。次年十一月,与欧阳山等奉命往沅陵恢复《抗战日报》。1939年去延安,先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当教员,后任《解放日报》副刊部副部长,其间参加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冬,参加王震将军率领的三五九旅南下支队,以司令部秘书的身份,随军转战湘南、粤北。1946年去东北,编辑《松江农民》、《文学战报》,并参加了农村土地改革斗争,以此为生活素材,创作了著名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56年冬从北京回益阳农村深入生活,参加了建立农业社的工作。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创作了长篇巨著《山乡巨变》。1978年,又发表了优秀短篇小说《湘江一夜》。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湖南省文联主席等职。他的主要著译,收入五卷本《周立波文集》和七卷本《周立波选集》。 周立波1908~1979现当代小说家。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县人。1928年入上海劳动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后因参加罢工斗争被捕判刑。1934年出狱后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写过散文、评论,翻译过普希金的《多布罗夫斯基》、萧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和捷克作家基希的《秘密的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华北前线,著散文特写《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战地日记》等。1939年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到东北解放区参加土改运动时写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1948)。1951年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反映解放初期钢铁战线恢复和发展生产的艰巨斗争,是当代文学中较早描写工业题材的作品之一。1955年回家乡定居,此后在艺术上进入更成熟的阶段,完成了著名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正篇1958; 续篇1960)。通过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废除几千年的私有制,建立集体所有制的斗争过程,歌颂了波澜壮阔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从它所描写历史阶段和范围看,可以说是《暴风骤雨》的续篇。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散文《韶山的节日》、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湘江一夜》等;后者获1979年短篇小说一等奖。他擅长农村题材,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深刻揭示重大的社会主题,笔触轻松优美,语言清新淡雅,民族的传统特色与朴素、隽永、明快的个人风格相融合并富有地方特色。 周立波小说家。1908年8月9日生。1979年9月25日去世。湖南省益阳(今益阳市)人。1931年在上海神州国光社当校对,同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1939~1944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兼任编译处处长。1944年任《解放日报》副刊部副部长、八路军三五九旅司令部秘书。1948年主编《文学战线》,同年完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东北书店1949年出版,获斯大林文艺奖三等奖。1949年任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主任。1951年创作长篇小说《铁水奔流》,作家出版社1955年出版;1959年完成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作家出版社1960年出版;写有《禾场上》、《十春秀》等小说、散文。“文革”后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湖南分会主席等职。译著《被开垦的处女地》(长篇小说,苏联肖洛霍夫原著)生活书店1936年出版。《秘密的中国》(报告文学,捷克基希原著),天马书店1939年出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