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pinde德育学基本概念之一。所谓品德是指调节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表现在个人思想言行中稳固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素质的总和。 政治规范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调节阶级与阶级之间,各阶层之间,各社会集团之间,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与国家政府之间关系的思想言行标准。它体现在政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法令、规章制度之中。在新时期,我国政治生活中所确定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我国政治规范的集中表现。思想规范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标准和准则。也就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标准。我们坚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道德规范是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一种标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反映在国民公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恋爱、婚姻、家庭道德等几个方面。政治品质,是指个人的政治观点、态度和行为的统一。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只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彻底实现,社会上还会有政治意识、政治制度的政治组织,人们还会形成不同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是指个人的思想觉悟水平、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是个人品德的内在思想基础。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特征。包含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两个大的方面。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个体的品德主要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舆论的薰陶下形成的。它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从个体行为表现的角度看,品德是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以及它的效果的统一。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也依赖于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每一种完善的品德都是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品德意志、品德行为习惯的统一体。 我国的品德教育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政治思想规范、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准则教育人们,特别是教育青年一代。品德的培养,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要注重实践。对青少年和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要注意消除疑惧与对抗情绪,培养利用自尊心、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培养集体荣誉感,培养抗诱惑能力,反复教育,使他们新的良好品德得到巩固,不良品德得到及时矫正。
品德pinde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品德也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理解品德的涵义,应注意以下几点:❶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舆论力量及人们的“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便称之为善,就会受到舆论的赞许或使个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便称之为恶,就会受到众人谴责或使人感到内疚。因此,道德既是一种行为准则,又是一种分辩善恶的尺度,它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力量。世上没有抽象的道德,只有具体的道德,一定的道德总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道德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不依个别人的存亡或个别人品德的有无为转移。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它的发生、发展依赖于个体的发生与发展。品德的形成有其独自遵循的规律,它一方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服从于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由此可见,品德与道德是有质的区别的,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而道德属于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二者又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个人的品德是通过学习和掌握社会的道德准则而形成的。同时,社会的道德面貌或道德风尚又是由许许多多个人的品德构成和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分析一个人品德形成的原因时,切莫离开他所生活社会中的道德风尚及其他社会因素。 ❷品德是由个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但是偶尔或一时的道德行为并不足以说明一个人已经具备了某种道德品质。只有当一个人在他的某种稳定的道德观念支配下,恒定地表现出一系列有关的道德行为时,才能说他具有这种品德。 ❸品德与品格(性格)的区别与联系。品格(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它也能表明一个人的意识倾向和作风。因此,性格也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比如诚实、勤奋、勇敢、正直等都具有道德评价意义。但性格也有不具道德评价意义的一面,比如性格的内倾与外倾就不具备道德评价意义。在品格当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面是与品德相重合的部分,不具道德评价意义的一面是与品德相区别的部分。因此,品德与品格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 品德pinde即道德品质。指个人在遵循其所属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原则而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道德品质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习惯集合体,具有四个基本特点: ❶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紧密相关。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内容,道德品质则是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 ❷它是一种自觉意志的行动过程,是个体的自觉意志的凝结。 ❸它在道德行为整体中表现出稳定特性和倾向性。判定和评价个体的品德是以他一贯的道德行为为依据。 ❹道德品质既是个体的个别行为和行为整体的统一, 又是人们内部的道德因素和外部道德行为的统一。 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品德形成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品德教育要取得成效,不仅要提供适应的外部条件,同时还要考虑个体本身的内部特点和品德发展的内在规律。 品德Pinde通常称作道德品质或德性。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行动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品德和道德行为紧密相联,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客观内容,而品德则是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品德不仅仅是内在的心理或意识特质,而且是道德心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如宽宏大量、诚实、背信弃义等)。品德是一种自觉意识的行动过程。人的品德不是自然形成的一般生活习惯,更不是“兴趣”、“感情”发展的结果,而是凭借一定的判断和选择,凭借自觉意志控制和处理感情与行为的结果,是一个人的自觉意志的凝结(严格要求等)。品德是在道德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和倾向。品德分为良好的和不良的(有时叫做美德和恶德)。它和道德命令一样,也包含有对人评价的方面:表现为对待人的一定的(肯定的或否定的)态度。品德这个概念最初在古希腊的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概念)就专门提出过,但只是强调个人的品质。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主要的已经不是把性格特点,而是把某个社会所特有的行为方式看作品德。他们从人是环境的产物出发,认为要使人有道德,应当改变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确定了社会条件与人们性格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指出,在革命实践过程中,人同时在改造社会和自身。因此,人的品德是后天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中,通过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和教育熏陶,以及个人自觉的锻炼和修养而逐步形成的。
品德Pinde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即道德品质,又称品性、德性。在人的个性中,品德是具有道德评价意义和处于核心地位的部分。它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式心理成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品德结构。其中,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客观内容和外部表现,当道德行为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形成道德习惯时,就表现为一个人的品德。品德不同于一般的行为习惯和习性,具有明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表现为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生活中对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审慎的选择和实践的结果,而且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又能凭一定的判断,自觉地创造性地调节自己的行动。社会道德评价、社会舆论及家庭和社会教育是儿童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个人的自我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则是这种发展的内在依据。品德的培养可有不同的开端,但只有当品德的各种心理成分都得到发展时,才能促进其形成。 品德即“道德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