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哈萨克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哈萨克族传统伦理思想哈萨克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哈萨克族,史称“阖萨”、“曷萨”、“阿萨”、“可萨”等。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源于古代乌孙人和突厥人。1990年有1,111,718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自治县,另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地亦有少量分布。解放前,基本上已进入封建制社会发展阶段,但也不同程度地保留有原始部落制残余。哈萨克族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哈萨克族传统文化及日常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传统道德观念主要表现在:(一)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必须服从群体利益:“宁肯不作爸爸的儿子,也要作人民的儿子”/“与其一个不迷路,不如大伙儿一起迷路”。认为个人的祸福命运同部落群体息息相关。“千里马的马尾,粗如鬓又细如丝;明智的青年对于部落,是领袖又是奴隶”/“部落是幸福的钥匙,英雄是幸福的卫士”“头羊身后的羊成千,英雄身后随着人上万”。道德舆论极力谴责那些只追随个别人而背离大多数人利益的行为:“与其给少数人摇旗呐喊,不如给大伙儿炒菜做饭;与其给个别人作主子,不如给大伙儿当饭吃”。基于此,它特别强调要热爱自己的家乡与祖国:“家乡是金色的摇篮”/“天鹅常留恋清澈的湖水,人永远思念自己的故乡”/“贬低家乡的人最卑鄙”/“失去祖国的人,如同失去森林的百灵”。(二)提倡济贫扶危,互助互爱:“好马奔跑时只知朝前瞅,好人走运时会照看左右”。(三)赞美劳动光荣,谴责懒惰耻辱:“辛勤的劳动换来馕”/“愚昧是男人的耻辱,懒惰是青年的耻辱”。(四)强调知识是人们必备的道德要求:“没有春雨,大地不会返青;没有知识,部落不会强盛”/“明月的光辉撒向大地,知识的光辉照亮人类”/“大地之美在种有庄稼,男儿之美在掌握知识”。(五)认为对人应以诚相待,反对虚伪、狡猾:“狡猾的人说漂亮话,明智的人说实在话”。抨击虚伪者的可耻行径:“坏蛋会装成文质彬彬,笨蛋会装出满腹经纶”。(六)认为谦虚不仅是人们的美德,而且是善恶观念的具体表现:“挂果的树枝总垂着头”/“谦虚的人在人前知害羞,无耻的人在人前会乞求”。(七)热情待客,注重礼仪礼节:哈萨克人对于客人总是要给以热情欢迎和亲切接待。哪怕是素不相识的过路客人,遇天黑、下雨或其他困难时,也要留下供其食宿,临走不索分文。好友及远亲到家,皆要宰羊款待。平时若遇熟人、长辈或尊者,皆以手贴胸,欠身问好。若马上相逢,还要下马问安。若遇远亲或长久未见的熟人,皆要从家人到牲畜、从亲戚到朋友等各方面进行备细问候。客人至毡房,主人要远远迎上去;入毡房时,主人要揭帘让客进;进毡房后,多由左方按客上主下次序入座。然后女主人先向客人行微屈双膝礼后,随即摆上油香、冰糖、奶茶等请客人吃喝。客人辞别,主人要为客人牵马理镫,扶其上马。哈萨克人民谚中也强调:“不去火的毡房像羊圈,没客来的家庭似坟墓”/“如果在太阳下山时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耻辱”。(八)提倡尊老爱幼。不尊重长者会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和唾弃,儿童从小就受到长辈关于礼仪、礼节的道德教育,以及骑马、劳动等训练。平时,凡喝茶、吃茶,皆要先敬老人,最好的肉或食物也留给老人和孩子。在结队骑马行进中,须请长者先行。途中若经过本民族的集体墓地,须肃立致哀,以示对先辈们的悼念。此外,在婚姻道德上,哈萨克人多实行一夫一妻制,但过去少数上层阶级在宗教的掩护下,也拥有多妻的权利。男女婚配,多由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并带有买卖性质。个别实行“换亲”,以此免收财礼。社会道德谴责离婚行为,认为这是最丢人、最不光彩的事。丈夫死后,妻子必须转嫁给亡夫的兄弟,不得拒绝或反对。倡行男尊女卑,妇女地位低下;寡妇守节会受到家族、部落以及儿女们的崇敬与赞扬。此外,在哈萨克族的英雄史诗《阿勒帕米斯》中,还反映了该族人民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