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诗品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唐诗品汇诗总集。明人高棅(1350—1423)编选。九十卷,拾遗十卷。棅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长乐(今属福建)人。永乐初征为翰林待诏,后升典籍。为“闽中十子”之一。此编选录唐诗,收诗人六百二十家,诗五千七百六十九首。拾遗增补六十一人,诗九百余首。全书分体编排,卷首附诗人小传。高氏承袭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之说,分唐诗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提倡规仿盛唐。又将入选作家、作品,按时期与体裁分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等九格,以示唐诗之发展过程与规模。对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的摹拟复古主张产生重要影响。有明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唐诗品汇唐诗总集。明高棅撰。高棅(1350—1423),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长乐(今属福建)人。永乐初被征为翰林待诏,后升典籍,与林鸿、王偁等并称“闽中十子”。该书正集九十卷,选唐代诗人六百二十人,诗作五千七百余首;拾遗十卷,增补六十一人,诗作九百余首。按诗体排列,先古后律。书前有总叙、历代名公叙论、凡例、诗人爵里详节诸项,每诗体之前,都有一叙目,为该诗体之总论,主要说明该诗体的来源及在唐代各期的流变情况。其论诗主要承袭宋严羽《沧浪诗话》之说,尤以盛唐诗歌为重。 唐诗品汇总集。明高棅编选。正集九十卷,选620人,诗5700余首;拾遗十卷,增补61人,诗900余首。分体编排,卷首有诗人小传。提倡规仿盛唐,对明前后七子颇有影响。有明刻本。 唐诗品汇九十卷,拾遗十卷。明高棅(1350—1423)编。高棅福建长乐(今福建东南)人。一名廷礼,字彦秋,号漫士。永乐间,征为翰林待诏,开典籍。棅工诗,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啸台集》、《木天清气集》。此集共九十卷所录六百二十家,得诗共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分体编次,五言古诗二十四卷,七言古诗十三卷(附长短句),五言绝句八卷(附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十卷,五言律诗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诗九卷 (附七言排律)。此书编纂始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成于洪武二十六年 (1393)。至洪武三十年(1398) 又用六年时间编成《唐诗拾遗》十卷,搜增作者六十一人,诗九百五十四首,其体例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为大家、为名家、为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为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自异者,则不以世次拘之。如:陈子昂、李白列在正宗。刘长卿、钱起、韦应物、柳宗元、高适、岑参同列在名家。此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因编者本意欲集唐诗之大成,故而远览穷搜,所罗宏富。同时,在《总叙》和各体《叙目》中对有唐一代的诗歌风貌,从诗人、诗风、诗体等方面做了系统论述,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它引申宋严羽《沧浪诗话》的说法,首次将唐诗的发展明确划分为初、盛、中、晚四期。这种分法,正如《总叙》所说:“观诗以求其人,因人以知其时,因时以辨其文章之高下、词气之盛衰”,它、有助于对唐诗发展演变的认识,一直沿用至今。对于纠正宋末猥杂细碎和元代纤巧诡异的诗风起了积极的作用,并开了前后七子“诗必盛唐”倾向的先河。集中还有《历代名公叙论》、《引用诸书》、《诗人爵里详节》,均保存了有价值的资料。特别是对诗歌的评论,除《历代名公叙论》外,又广为搜辑,“其有评论本人诗者,则附于姓氏之后;有评论本诗者,则附于本诗之前;有评论本句者,则附于本句之下” ( 《凡例》)。后世对 《唐诗品汇》褒扬者居多,但也有批评其取舍品评不当者。有明弘治六年(1493)刊本,卷首建文三年(1401)马德华序、王偁序、洪武二十八年(1395)林慈序及洪武二十六年高棅总序。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明人汪宗尼校订本影印出版《唐诗品汇》,书末附《人名索引》。有 《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