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唯才是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唯才是举三国魏曹操的人才思想。语出《求贤令》:“……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于203年至217年,先后四次颁布求贤令,其中心思想皆如此。提出:“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并从历史上搜集例证,以证明即使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以至“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有才能,也完全能够立功兴国。这些看法历来被认为是曹操出于当时政治需要和受到法家思想影响的产物。从伦理思想史角度看,“唯才是举”的思想突出地强调了“德”和“才”之间存在的差别和矛盾,赋予“才”以独立于“德”的意义和价值。论述中虽有割裂德才、重才轻德的片面性,但在当时,这既是对汉末道德名教的大胆抨击,也是对个体才能发展重要性的强调。从而成为魏晋思想解放的先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