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喇嘛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20 喇嘛教即藏传佛教。7世纪上半叶,佛教分别由唐朝和尼泊尔传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始信奉佛教。初仅建寺译经,无出家僧人。8世纪时,印度僧人寂护、莲花生等进藏传教,又经赞普赤松德赞大力提倡,始有出家僧人,佛教势力日盛。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毁佛,佛教势力在吐蕃全境受挫。西藏佛教史籍以7世纪至9世纪中叶为佛教在西藏的 “前弘期”。10世纪后期,佛教再度复兴,从此进入“后弘期”。佛教在与藏族社会原有宗教苯教长期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以佛教教义为基础,吸收了一些苯教的神祇和仪式,遂形成了富有西藏地方色彩的喇嘛教。其主要教派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15世纪初,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创立格鲁派(黄教)。后在清朝扶植下,势力渐强,执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并形成了“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制度。各教派自有其严密的寺院组织和学经制度,有译为藏文的完整的三藏教典。主要传播于中国的藏、蒙古、土、裕固、门巴、纳西等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克什米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布里亚特等地。 喇嘛教即“藏传佛教”。 喇嘛教佛教中的一脉,系大乘佛教与西藏原流传的本教相互交融的产物。主要教派有格鲁派 (黄教)、宁玛派 (红教)、噶举派 (白教)、萨迦派 (花教)等。沈阳市的喇嘛教曾盛行于有清一代,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期间曾在沈阳敕建了六座喇嘛寺,其分别为永光寺(祀地藏菩萨)、延寿寺(祀长寿佛)、广慈寺(祀千手千眼佛)、法轮寺 (祀天地佛)、实胜寺(祀迈达里佛)、长宁寺(祀圣宗佛)。其中尤以实胜寺最负盛名,寺中藏佛教经书300余涵,有皇太极赐 “莲花净土实胜寺” 印一方,故亦有皇寺之称。沈阳诸喇嘛寺中,现除实胜寺、法轮寺保存较完整外,其它各寺均已无存。 喇嘛教见藏传佛教。 喇嘛教见“藏传佛教”。 喇嘛教即藏传佛教,因该教宗教职业者被称为“喇嘛”(藏语,意为“上师”)而得名,此为其俗称。详见藏传佛教条。 喇嘛教佛教的一支。因发源于中国西藏地区, 中国学者主张称作“西藏佛教”或“藏传佛教”。七世纪上半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在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佛教。初仅建寺译经,无出家僧人。至八世纪,印度僧人寂护、莲花生等进藏传播佛教,又经赞普墀松德赞大力提倡,始有出家僧人,佛教势力日盛。九世纪中叶,赞普达磨灭佛,佛教势力在吐蕃全境受挫。西藏佛教史籍以七世纪至九世纪中叶为佛教在西藏的“前弘期”。十世纪后期,佛教在新兴封建领主的支持倡导下再度复兴, 分别从青海和阿里两路传入卫藏地区, 自此进入“后弘期”。在佛教与藏族社会原有的本教长期相互斗争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佛教吸收了本教神祇和仪式, 到“后弘期”时,终于形成富有西藏地方色彩的喇嘛教。主要教派有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十三至十七世纪,萨迦派、噶举派在元、明两朝的扶植下先后执掌卫藏地方政权。自十三世纪起, 喇嘛教的一些教派传入蒙古族地区。十五世纪初, 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 创立格鲁派(黄教), 在清朝的扶植下,势力逐渐强大,取得压倒其他教派的优势,自十八世纪中叶起,执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在我国, 流传于藏、蒙古、门巴、裕固、土、纳西、普米等民族地区。在国外,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地也有流传。 喇嘛教佛教的一支,又称“藏传佛教”。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信奉佛教,是所谓“前弦期佛教”的开端。9世纪中叶,赞普朗达玛兴苯(苯教乃原藏族地区宗教)灭佛,“前弦期佛教”终止。10世纪后期,佛教在藏族复兴,是谓“后弦期佛教”的开始。再度兴起之佛教更具有西藏的地方特点,后形成许多派。13世纪后期,在元朝扶植下,上层喇嘛开始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各教派互争权势非常激烈。15世纪初,宗喀巴进行改革,创立格鲁派(黄教),在清朝扶植下掌握了西藏政教大权。喇嘛教教义是:佛教在同苯教相互影响,相互斗争中,以佛教教义为基础,吸收了苯教的一些神祇和仪式,是大乘宗教和小乘宗教兼容而以大乘宗教为主;大乘中显(教派)密(教派)俱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