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喜雨亭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喜雨亭记宋苏轼的散文。嘉祐七年(1062)春,苏轼在凤翔修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而这年春天,关中大旱,诗人曾至太白湫池祷雨(参见《凤翔太白山祷雨文》 )。亭建成时,恰值大雨三日、解除旱象、万民相庆之时,因此,便名为“喜雨亭”,“亭以雨名,志喜也”。文章以亭的命名说起,记叙修亭得雨的经过,然后用对话说明雨对农事的重要作用。贯穿全文的,是突出一个“喜”字,反映了诗人同百姓忧乐与共的感情以及对于农事的关心。文章作颂歌以结。全文笔调活泼轻快,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喜雨亭记》宋苏轼撰。作于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作者在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任签书判官期间。本文通过记叙亭子命名的缘由、建亭经过以及亭子落成喜逢甘雨的庆贺之状,表达了作者关心农事、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全文始于“喜”字,终于“喜”字,前后呼应,以“喜”字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全文,颇有散而有致之妙。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文笔曲折,起伏跌宕,引人入胜。作者采用剥蚕抽丝、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先叙作亭,次记雨,再写喜乐,又联系当前人民的忧乐,这样层层展开,便觉含蕴深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