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毛南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毛南族毛南族人口约为7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使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长期和汉族、壮族人交往,多数毛南族人都通汉语和壮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060 毛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亦作毛难族。71968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县。使用本民族语言。多通晓壮语和汉语,通用汉文。由古代百越中的一支发展而来。主要从事农业。花竹帽是特有的手工艺品。旧时残留浓厚的舅权。盛行姑表婚。有转房,妇女不落夫家等婚俗。信仰多神。 毛南族中国少数民族。原称“毛难族”,1986年改用现名。聚居广西西北部。人口38135人(1982年)。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兼通壮、汉语,通用汉文,以农业为主,兼营副业,同姓同族而居。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吃腌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得新生,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毛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旧称毛难族。人口71968人(1990年)。主要聚居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附近南丹、宜山、都安等县亦有分布。与古代百越、僚、伶人有历史渊源。操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兼通壮语、汉语,使用汉文。信仰多神。住干栏式建筑。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的婚姻大多由父母包办,盛行姑表婚,不落夫家,兄终弟及或弟终兄及的婚俗。舅权十分浓厚。父母死后,儿子要到河边买水行洗尸仪式。解放前社会经济发展与附近壮、汉族相似,为封建地主经济。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饲养菜牛。擅长编织和雕刻,著名的有花竹帽等。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高粱、小米、红薯为辅。尤喜食腌制的酸肉、酸螺蛳、酸菜等。 毛南族旧称“毛难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县下南乡一带。38,135人(1982年)。与古代百越、僚、伶人有历史渊源。唐宋时其地“茆滩蛮”。解放前社会经济发展与当地汉、壮族相近,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操毛难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兼通壮语和汉语,使用汉文。解放前残留浓厚的舅权,盛行姑表婚、不落夫家、兄终弟及或弟终兄及等婚俗。父母丧亡,儿子要到河边*买水行洗尸仪式。信仰多神。夏历五月的“分龙节”,举办盛大的祭神活动。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稻、玉米,饲养菜牛。善石雕、竹编,所制花竹帽为当地各族人民喜爱。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河池、南丹、宜州、都安等5市、县,其中,70%以上聚居在环江县。人口为107166人(2000),其中男56443人,女50723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21人,大学本科609人,大学专科1806人,中专4236人,高中4970人,初中33320人,小学45414人,扫盲班960人,未上过学6451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5012人,采掘业93人,制造业329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人,建筑业68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2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76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75人,金融、保险业21人,房地产业4人,社会服务业56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53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231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5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46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53人,专业技术人员349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27人,商业、服务业人员266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5008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291人。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这个地方的人”。旧称“毛难族”,1986年6月改称为毛南族。“毛南”一称,早在11世纪就出在汉文史籍中,是沿用地名而约定俗成的族名。毛南族一般是同族同姓的聚居在一起,以数户人家的小村落居多,最大的村屯也不超过100余户。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无本民族文字。毛南族特有的节日叫“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