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组织移民、难民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组织移民、难民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开垦荒地, 扩大耕地面积, 是边区增加粮食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边区生产工具落后, 开垦荒地主要是靠人力刨掘, 而边区可垦荒地面积较大, 使劳动力非常紧缺。另外, 边区境内可垦荒地在地区之间的分布也很不平衡, 人少荒地多的地区劳动力更加紧缺。北部的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等县, 人多地少, 可垦荒地也不多; 而南部包括延安、安塞、保安、甘泉、华池、延长、延川、固临等人少地多, 可垦荒地面积大。当时关中分区接收国民党统治区和从沦陷区逃出的难民在关中分区定居。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边区的土地资源, 缓解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困难, 边区政府于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连续颁布了优待移民、难民的决定、布告和条例, 鼓励移民、难民到荒地面积大的地区开荒垦殖。当时规定的优待政策包括: 移民、难民开公荒可以取得土地所有权;垦私荒则三年不交租; 移民、难民3年不交公粮, 并减轻其他负担,第一年完全免去义务劳动; 政府尽力帮助移民、难民解决吃住困难, 提供安家费,借贷或调剂耕牛、农具、种子等; 移民有选举权, 可以自己建立移民聚居处, 自选乡长, 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由于边区政府实行优待移民、难民政策,边区以外难民纷纷到边区安家落户, 边区内绥德、米脂等地的群众也不断南下到延属分区来安身。绥德分区曾动员8000多人到延安开荒。流传全国的《东方红》歌曲就是佳县移民李有源当时创作的。据统计, 1941年边区安置移民、难民共7 855户, 20 740人; 1942年安置5 056户, 12 432人, 调剂粮食243.45吨, 种子4 787千克, 耕牛1 273头, 开荒3 333公顷。这些移民、难民是当时农业生产中的一支劳动大军, 在边区开荒垦殖中起了重要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