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8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4本儒家经典的合称。相传《大学》为春秋曾参撰; 《中庸》相传是战国时子思作;《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孟子》是战国时孟轲所著书。宋代为提高《孟子》的地位,选出《大学》、《中庸》二篇,与《论语》、《孟子》配合,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撰写《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定,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进行正统教育的教材,更是士人应举的必读书籍。 《四书》sishu《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儒家经学典籍的合称。《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其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其主要内容是把《中庸》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作为世界的本体。《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孟子》是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所著的,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活动和思想。朱熹对于《四书》的研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从十岁左右起,就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自己的每日课业,任职同安时期写成《论语要义》和《论语训蒙口义》,这两部著作是后来的朱熹所作“四书集注”中《论语集注》的雏形。任职漳州时期正式完成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的注释工作,并将四书合编定名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于1190年付梓刊印。《四书》并称而行,倡导于二程,完成于朱熹。朱熹编著《四书集注》,字字咀嚼,数易其稿,自称“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不多一个字,不少一个字”。因此,此书面世之后不久就风行天下,南宋末年,许多学校开始用为教材,到了元朝,正式规定以朱熹的《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宣扬封建宗法专制主义的政治纲领、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四书集注》就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办到私办的一切学校的最基本的法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对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四书儒家经学的典籍,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书的合称。《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均为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是儒家论大学教育的文章。它提出了大学道德教育从目的到程序的详细要求和比较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它提出了大学道德教育的三项目的任务,即“三纲领”:“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把教育程序概括为八个过程和步骤,即“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阐述了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人才,以及要成为这样的人才必须从读书穷理、力行修身做起。这些纲领和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进行封建社会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理论。《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共33章。相传是战国时子思所作。它认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中庸之道的基础放在人的天生感情和天道上。认为人情中既然本就存在着中和之道,一个人只要有“诚心”,就能有中庸之道,提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把“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中庸》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有: 四书说称四子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宋以前诸史 《艺文志》均将《论语》列入经部,将《孟子》列入子部。《大学》、《中庸》均为《礼记》 中的两篇。宋儒程颐、程颢表彰《大学》、《中庸》,与 《论语》及《孟子》并行,奉为理学经典。至朱熹完成《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自南宋以降诸朝,《四书》受到重视,列入宫廷教育内容。明清时被作为经筵、日讲的主要教材。同时,自元皇庆二年 (1313),规定为考试课目必须在 《四书》 内出题,并以朱熹集注为依据。 四书Sishu《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的全称。中国古代儒家经学的精典。这些书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其记载的中国古代典章文物、历史资料,阐明和论述了儒家在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和教育理论等方面观点。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伦理、教育产生很大影响。《大学》、《中庸》是《礼记》49篇中的两篇。《大学》的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和八条要目。这些纲领、条目自南宋以后成为理学家讲授政治、哲学、伦理的基本纲领。三纲领即“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八条要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心环节是修身,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也是为达到治人的目的,说明治国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中庸》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中庸之道”。要人们贯彻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按儒家的道德行为准则行事。书中还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必有的过程与方法。《论语》、《孟子》主要记载孔子、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观点、伦理观念、教育思想等,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四书”原文不过五万字,但概括了儒家所宣扬的封建宗法专制主义的政治纲领、伦理思想、哲学观点。被以后的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规定为封建社会的教科学和科举考试的内容。南宋朱熹为这四本书加注,称《四书集注》,“四书”之名从此确定下来。自此,《四书集注》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官办和私办一切学校的基本教材,考试也多从“四书”中出题。 《四书》Sishu产生于我国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四部儒家著作的合称,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者分别为曾子、子思、孔子、孟子,均是儒家思想重要代表。我国宋代为提高《孟子》的地位,从《礼记》中抽出 《大学》、《中庸》两篇配合 《论语》成为一书。至南宋淳熙间 (1174—1189),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定。此后,它始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大学》主要论述从个人修养开始而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准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中庸》论述被儒家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思想,把“诚”看作世界的本体,认为 “主诚”是人生之最高境界, 提出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的学习、认识方法。《论语》、《孟子》分别记述了儒家主要创始人孔丘、孟轲的思想。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南宋时宋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其名称。后长期为封建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四书指儒家的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科举时代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亦为士子必读之经书。 《四书》儒家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的合称。宋代提高《孟子》的地位,又抽出 《礼记》 中的《大学》、《中庸》两章,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 (1174——1189),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称。此后,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宋代以 《孟子》 升经,又以 《礼记》 中的 《大学》、《中庸》两篇,与 《论语》、《孟子》 配合。南宋淳熙年间(1174—1190)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1313年元王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四书”内出题,发挥题必须以朱熹的注解为依据。从此,“四书”一直成为儒士必读课本。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代将《孟子》列入经部,又将《礼记》(即《小戴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与 《论语》、《孟子》合刻,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入门书。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从元代延枯元年(1314年) 至清末废止科举为止,四书及朱熹《集注》长期成为封建朝廷开科取士的标准教科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宋代以 《孟子》升经,又以 《礼记》中的 《大学》、《中庸》两篇,与 《论语》、《孟子》配合。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1313年元王朝规定科举考试必须在 “四书”内出题,发挥题必须以朱熹的注解为依据。从此,“四书”一直成为儒士必读课本。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宋代以《孟子》升经,又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的说法开始被人们接受。此后,长期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