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书集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书集注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儒诗文注。南宋朱熹(1130—1200)编注。十九卷、朱熹有《诗集传》已著录。宋以前《五经》立于学官,唐孔颖达奉敕编《五经正义》,及南宋,朱熹祖述二程观点,特别崇奉《孟子》和《礼记》 中的《大学》、《中庸》,使之与《论语》并列。认为《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四部著作代表由孔子经子思到孟子的儒家道统。而程朱则是合法的继承人和发扬者。此书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一作十四卷)。前两书成于淳熙十六年(1189)为朱氏自注, 后两书成书于淳熙四年(1168)多引用二程及程门弟子言论, 故曰“集注”。光宗绍熙元年(1900)朱氏知漳州时刊刻,“四书”之名从此确立。其间凡七易其稿,“不住修削”,直至朱熹逝世前夕。自许说“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所以如此,意在以理学家思想解经,主张“存天理,遏人欲”。以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因而自元、明、清以来,将此注本定为科举取士的教本,在意识形态中居垄断地位。此书注意从整体上探求与把握原书思想体系,疏于名物训诂。其特点是以程朱理学思想解经,重点在阐述理学义理,使儒家经典具有理学精神面貌。版本较多,卷数名称亦有异。明初司礼监刻本, 四十二卷。 崇祯十四年(1641)汲古阁版归静远楼印本 十九卷。乾隆三十八年(1773)于敏中等辑《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抄本,十九卷。又有一九五七年中华书局铅印本,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本。一九八○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邱汉生《四书集注简论》,是用唯物史观研究《四书集注》的著作,可供参考。 175 四书集注南宋理学重要著作。朱熹编注。本书通过对儒家的《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部经典的注释,从理学出发,发挥并发展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其内容涉及人性论、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修养方法、道德价值观等多方面,是了解和研究朱熹及理学伦理思想的重要参考依据。本书对后期封建伦理思想影响甚大。 四书集注宋代理学权威著作。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又名《四子》。十九卷。南宋朱熹编注。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南剑龙溪县(今南平),居于建阳。十九岁中进士,做过五任地方官,均不久于职,六十五岁时任朝廷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任职仅四十天,因得罪权贵韩侂胄被免职还乡。他大半辈子孜孜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曾先后复建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修建武夷精舍、沧州精舍,并亲自主讲,门生、问学者数以千计。朱熹生前并不得志,政治上屡遭排挤,学说也被弹劾为“伪学”。死后九年,朝廷才为他和他的学说恢复名誉。宋理宗时,以祀孔庙,此后历代都有追赠,学说被奉为“正学”。 《四书集注》Sishujizhu全称为 《四书章句集注》。儒家经典著作。南宋理学家朱熹于淳熙(1174—1189) 年间编注。“四书” 即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儒家经典著作。朱熹为“四书作了注释。全书包括 《大学章句》1卷, 《中庸章句》 1卷,《论语集注》10卷, 《孟子集注》14卷。《大学》、《中庸》的注释称“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引用二程 (程颢、程颐)、程门弟子及他人说法较多, 称“集注”,后人合称为 《四书章句集注》,简称 《四书集注》。朱熹祖述二程的观点,特别尊崇 《孟子》和 《礼记》中的 《大学》、《中庸》,使之与 《论语》并列。认为 《大学》, 孔氏之遗书, 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大学》中的经,乃“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中的传,乃 “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大学章句》)。认为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而由子思 “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中庸章句》)。四者合起来,代表了由孔子经过曾参、于思,传到孟子这样一个儒家道统,而二程和朱熹则是这一道统的继承者、发扬者。朱熹撰写和反复修改: 四书的注释,前后经过四十余年, “毕力钻研,死而后已。”其主要目的,是藉此宣扬程朱派的理学思想。在注释中,他把理学家特有的许多概念和思想加给“四书”。如在 《大学章句》中,加进了他认为原文缺佚的“格物传”一章, 提出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大学章句》)的观点和命题。此书注重义理的解释和发挥,注意从整体上探求和把握原书的思想体系,剖析疑似,辨别毫厘,但疏于名物训诂。不过,他在训诂上的若干错误,时代条件的限制是一个重要原因。该书首次刊行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刊出后,朱熹又多次修改。该本现已不见。朱熹死后,该书逐渐风行,被视为“六经之阶梯”。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命题与答案的标准,知识分子必读的官方教科书,士大夫应举求仕的敲门砖。该书是研究儒家道统及朱熹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 对后世影响极大。 四书集注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编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酌取前人注疏,又加己注,从理学原则加以阐释。“四书”由此而定。明代定为必读注本。版本颇多,以《四部备要》本为佳。中华书局1957年据此版本出版排印本。 四书集注见“哲学”中的“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书名。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编注。十九卷。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四书”并行,初出于二程的表章。南宋光宗绍熙改元,朱熹在漳州刊刻《四书》,为之作注,“四书”之名从此确立。注释重在义理,不重训诂,于天理、人性、格物致知、道统等问题和政治教育方面阐发尤详,旨在将“四书”纳入理学轨道。元延祐年间,复科举,以《四书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科举考试中必考之内容,亦成为士子必读之经书。 四书集注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编注,是其哲学和伦理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宋明理学的权威性著作。其中,《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撰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因为此两书的注释除朱熹自注外,又酌用了二程、程门弟子及其他人的注释,故称“集注”;《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完成于淳熙十六年(1189),此两书的注释纯系朱熹自己所作,故称“章句”,名曰分章断句,实际上议论颇多。“四书”之名由此定。朱熹用毕业精力反复修改《四书集注》,甚至在71岁去世前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注。该书是他前后花了40年的心血之作。《四书集注》系统地发挥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论述了道、理、性、命、心、诚、格物致知、仁义礼智等哲学和伦理学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其中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该书的重要特点是既注重文字诠释,更着重于义理的阐发,以程朱理学的特有概念和观点解释经文的义理,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原书的思想体系。《四书集注》一书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学者的重视。元明清时,本书成为我国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科书和封建王朝进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影响极其深远。版本很多,首刊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后有元至正22年(1362)武林沈氏尚德堂刻本,明成化16年(1480)刻本等,诸古本中以《四部备要》本为佳。现通行的有1957年中华书局排印本,1982年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校刊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