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川卢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川卢比清末民初,限于川、滇、西藏等藏卫区行使的银币。又称川铸藏洋 (炉关)。光绪十九年 (1893年),清廷与英国签订 《藏印续约》,允许在亚东开埠。次年亚东正式开关,为英帝 “通商” 和卢比入侵进一步敞开了门户。印度卢比不仅在西藏地区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通货,而且逐步入侵到打箭炉一带,控制着黄金、白银、制钱的任意贬值。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打箭炉同知刘廷恕以 “印币亡边” 论吁请政府采取抵制措施,并几度赴省城,力请川督铸造在藏区通用的银币,以抵制印度卢比的影响。川督初以恐引起外事为虑,未予批准。至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始默认以藏局之银试铸与卢比重量相同的三钱二分银币,正面铸有 “炉关” 两字。土法铸造,数量不多,属纯银,民众乐于使用,供不应求。光绪三十年 (1904年) 遂改由成都银元局铸造,并改币模,仿印度卢比式样、重量、质量,以机器制作,正面铸光绪帝头像,背面有 “四川省造” 四字,川铸藏洋铸量大增,后又在康定铸造,从光绪二十八年至民国31年 (1902年~1942年),先后共铸造2550万元~2750万元,经运送至川边藏区发行。有力地抵制和削弱打击了印度卢比的入侵,满足了汉、藏商民的需要,汉夷贸易称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