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民月令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四民月令》Monthly Instructions for the Four-Peoples

东汉时代的一部以农家月令为体裁的农书,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家月令书。
著者生平 著者崔寔(约103~170),字子真,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他的家庭是当时的“望族”。从西汉末年他的高祖崔朝起,连续几代曾有多人在各地做大官。崔寔本人曾任议郎、东观著作、五原和辽东两郡的太守。他在五原太守任期内,曾教当地群众种大麻,并从河东(今山西)招聘有经验的老农教五原群众纺纱、织布。他在另一部著作《政论》中,对辽东耕犁使用不便之处进行了评论。这些事迹说明他关心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有实际经验,为民众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成书经过 崔寔以士大夫的身份在当时首都洛阳多年经营着一个庄田,以蚕桑(从种桑、养蚕到纺、织、染和制丝绵)、酿造等家庭手工业为辅,还进行农产品、纺织品、丝绵等的商品交易。集“士、农、工、商”于一身。他为了把自己的亲身体验传授给人们,遂仿效《礼记·月令》的体裁,把逐月应做的农事一一写了下来,题名《四民月令》。
内容评介 全书基本上以士民(中小地主)的家庭为背景,按月叙述有关治生(以农业为主)的事项和经验。在农业生产方面,此书涉及耕作(各类田土的耕作)、繁殖(各种作物的播种、分株、移植以及木本植物的插枝、压条等)、管理(中耕、除草、施肥、剪枝、防虫、扫叶等)、收获(包括伐木和采集野生药用植物)、养蚕、纺织,以至农产品的贮藏加工(特别是酿造)、农产品的买卖等。
《四民月令》中首次记述的一些农业生产技术,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例如作物的播种量与土壤的肥瘠密切相关,他提出不同作物的播种密度要因地块和作物而异,没有固定的标准。在二月三月种禾(粟)中他提出的原则是“美田欲稠,薄田欲稀”。在“三月可种稻”中则主张“美田欲稀,薄田欲稠”。这些观点为《齐民要术》作者所接受并加以引用发挥,成为后世农书引证的依据。
《四民月令》五月条指出“是月也,可别稻及蓝,尽至后20日止,可菑麦田”。“别”,系方言,即移栽的意思。因此,“别稻”是中国水稻移栽的最早记载。
《四民月令》所要解决的是一个大家庭的衣食生活,所以除大田生产以外,农产品收获后的贮藏加工占很大的比重。在经营管理上很注意利用农产品的季节差价以获利。本书各月除春夏农忙之外,每月都有农产品加工的项目。 如正月酿春酒、作诸酱,二月作𨡭𨡭(干榆荚加工),四月备枣,六七月作曲,九月作葵菹,十月酿冬酒、作脯、腊,十一月作醢等等。书中提到五月七月粜大小豆,籴大小麦,八月粜种麦(播种用)籴黍;四月籴和大麦。 而到了二月农民吃粮青黄不接时,则“可粜粟、黍、大小豆、麻和麦子”。
此外,书中对于祭祀的习俗和物质准备也叮咛备至。作者有耕战并重的传统思想,也是为了保卫其庄园的安全,因而对于有关弓弩武器的材料准备、制造和修缮,所谓“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庖之寇”(九月条)等事项都列入月令之中。其他如采集中药、制备药物、婚丧、嫁娶以至童蒙读经等都有记述。因此,《四民月令》作为一部月令农书,实际上又超越了农业生产的范畴,延伸到如何经营管理庄园家庭的经济和家庭的生活保健,以及维持传统的家族精神信仰、文化生活诸多方面。
《四民月令》记述和总结了公元2世纪的黄河中游(以洛阳地区为背景)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家生活概况。对于后世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本书不仅是农家月令的开创者,还可称为是一部优秀月令体农书的代表作。
版本介绍 《四民月令》原书已佚。自清代乾隆后期起陆续从摘录过该书的古籍中(如《玉烛宝典》等)辑录刊印各种辑本。比较著名的有清代严可均辑本。今人石声汉的《四民月令校注》(1965,上海中华书局)、缪启愉的《四民月令辑释》(1981,农业出版社)是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和好评的版本。


《四民月令》Simin Yueling

中国最早的月令体裁农书。作者崔寔,东汉末期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崔寔重视农业,做太守时曾教民种麻,晚年曾在洛阳地区经营过田庄。成书年代在公元166年前后。本书按月记述应当进行的农事活动,同时指出进行该项农事活动的气象、物象指标,而不拘泥于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如记述三月的物候和农事时说:“是月也,杏花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是说“杏花盛”这个物候,表示沙土、白土、土质松软的田地已到耕翻灭茬的时候。又“时雨降, 可种秔稻及植禾, 苜麻,胡豆,胡麻”。说明适时的雨水与播种粳稻、早谷子等作物的时间关系。内容还涉及祭祀、保养等士大夫阶级的生活杂事。本书是崔寔在洛阳地区经营田庄的经验总结,但书中阐述的经验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 灵活而中肯, 明确地阐明了农时和农事活动的关系。《四民月令》原书北宋时已佚失,只因《齐民要术》,特别是《玉烛宝典》有大量引证,而保留了三千多字的残章。到清代有任兆麟、王谟、严可均、唐鸿学等四个辑佚本,但都有不足之处。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石声汉整理的《四民月令校注》和1981年缪启愉整理的《四民月令辑释》则较完善。

四民月令

古代农书。东汉崔寔撰。崔寔(?—170),字子真,一名台,字无始。涿郡安平(今河北省)人。东汉政论家。作过五原和辽东两郡的太守,官至尚书。重视农业生产知识,关心农民生活。在实践中崔寔认识到,农业生产以及以农业为基础的工商业经营,都要以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作为标准。加以合理妥善的安排,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四民月令》便系统整理了这些经验,成为一部指导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农家历。另著有《政论》。
“月令”是《礼记》的篇名,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时令及其相关事物。“四民”是指士、农、工、商。《四民月令》仿《礼记·月令》的体例,列举出一个年度内普通人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按每年的十二个月以及每月的上、中、下旬应进行的农业生产操作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经营的事项,做了细致、合理的安排。书中虽不专谈农事,但大部分内容与农业生产有关,因此历代都把它当成农书。其中关于农业生产操作部分,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如关于稻秧移栽、果树埋枝繁殖法等。书中还记载了大麻分雌雄株,开花前拔去雄株,雌花即不能结实的事实,第一次说明了植物性别与繁育的关系。
《四民月令》是东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唯一的一部综合性农书。原书大约于北宋时期佚亡,部分内容保存于《齐民要术》、《玉烛宝典》等书中。有清任兆麟、王谟、严可均、唐鸿学的四种辑佚本。通行的版本为中华书局出版的石声汉《四民月令校注》。

《四民月令》Monthly Instructions to Four Trades

东汉时的综合性农书。崔寔撰。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带)人。曾任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一带)和辽东太守,后升尚书。《四民月令》成书于2世纪中期,是最早的月令体裁的农书。本书按每个月,分上中下三旬,把应进行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营事项和家庭事宜,作详细合理的安排,因包括士、农、工、商四民的活动内容,故名《四民月令》。本书总结了当时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原书大约在宋末元初失佚,清代至1949年前有四个辑本,1949年后有新的辑本,均从《齐民要术》中辑得,约有3 200字。

四民月令

一卷。崔寔撰。崔寔 (?—170年),字子真,涿郡安平 (今属河北省)人。东汉桓帝时,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为《政论》,指切时要,屡迁郡守,官至尚书。该书 《隋书·经籍志三》著录、《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崇文总目》未著录,约当晚唐至五代间散佚。除《说郛》(宛委山堂本)保存一卷外,清代以来辑本有四五种之多,如王谟辑《汉魏遗书抄》本、任兆麟辑《心斋十种》本、陶浚宣辑《稷山馆辑补书》本、王仁俊辑《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本、唐鸿学辑《怡兰堂丛书》本等。各本所辑,均有异同,有待整理出一个更为完善的辑本。就任兆麟辑本而言,乃焦循旧藏,卷首有嘉庆八年 (1803年)四月江都焦循记。任兆麟据《齐民要术》、《太平御览》所引,辑录为书,仍其一卷。书中所记,顺易布应,赈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无或蕴财,忍人之穷;无或名利,罄家继富等,可见其时人心风俗敦厚。但其所辑,遗漏颇多。如《玉烛宝典》卷二所引《四民月令》二月祠大社日的200余字,极应补进来。萧智汉《月日纪古》所引 《四民月令》,也有数条不见此辑本。

四民月令

书名,东汉崔寔撰,1卷。该书体例仿《礼记·月令》,逐月叙述士农工商四民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内容包括禾、麦、稷、麻、豆的种植,蚕桑、蔬果、树木、家畜的经营,祭祀、文教、饮食、医药、交易、社交等活动以及器用物品的制作保管。反映了东汉洛阳地区的庄园经济和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其中农技、园圃、饮食、医药等资料,可供推论西汉状况,补长安有关资料之不足。原书已佚,今存清代任兆麟、王谟、严可均、唐鸿学辑佚本四种。

《四民月令》

中国最早的农家历。东汉崔(103~169)著。书中记述当时士农工商“四民”逐月应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以农事为主,其中关于稻秧移栽、果树压枝繁殖等的记载都是中国最早的。“月令”指一年12个月所应进行的农事安排,也包括手工业及商业经营事项。书中记载了汉代劳动人民已发现植物性别与繁育关系,比欧洲要早1500多年。

《四民月令》

东汉晚期月令式体裁农书。作者崔寔,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具有管理田庄和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知识,曾任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太守和辽东太守等官职。由于崔寔坚持 “士、农、工、商” 四民合一的田庄经营方式,又采用月令式体裁,所以称本书为《四民月令》 ,也是中国第一部农家月令体裁的著作。该书以一年内的每个月为指标,指出各月依照季节、气候所应从事的粮食耕种、蔬菜栽培及其收获等农事活动; 养蚕、缫丝、绩纺、洗染等纺织安排; 食品加工及酿造; 采收野生植物、药材及其加工保存; 粮食等物品的囤积及贩卖;修筑水利设施、修缮住宅的安排; 以及祭祀、教育、社会交往活动等等。因为内容侧重农业活动,《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农家类。根据书中所记农事的节气安排,可知该书内容是以洛阳一带为地方背景的,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等活动的情况。此书约佚于宋代。遗文主要保留在 《齐民要术》 、《玉烛宝典》 、《北堂书钞》 、《太平御览》 等书中。清严可均辑本较好,近人唐鸿学本编入《怡兰堂丛书》更善。今人石声汉撰有 《四民月令校注》 ,缪启愉撰有《四民月令辑释》 ,可资参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