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门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四门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北魏太和二十年 (496年)始立四门博士,并于京师四门置学。北齐时隶国子寺。唐时为国子监所属六学之一,设博士、助教等,生徒为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之子及庶人子弟之俊异者。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亦曾设四门学,凡八品以下文武官及庶人子弟皆可入学。元以后废。 四门学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大学。源于北魏创立的四门小学,初设于京师四门,故名。隋唐后改称四门学,与太学、国子学同为中央大学,但学生出身家庭官品较低。宋代招收士庶子弟,不久即废。 四门学学校名。北魏创立四门小学,设于京师四门。北齐改置为四门学,隶国子寺。设博士、助教各二十员,教授学生五经文字。有学生三百人。隋沿置,隶国子监,设博士、助教各五人,有学生三百六十人。开皇十三年(593)罢。唐复置,仍隶国子监,亦称“四门馆”。设博士、助教各三人,直讲四人。武德初,定学生名额一百六十人,后增为一千三百人,其中五百人为文武官子弟,八百人为庶人子弟。学习课业与国子学、太学同。毕业后可升入太学,考试合格者送尚书省,受吏部(后改礼部)考试任官。北宋初不置。庆历三年(1043),以国子监仅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故依唐制创办四门学,招收八品以下官员和平民子弟入学。次年,太学立,四门学即废。 四门学学校名。507年北魏宣武帝正式设立,招学生40人。它同国子学、太学的性质一样,都是学习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所不同者,四门学对学生的家庭出身要求较低。北宋时撤销。 四门学古代官方主办的贵族学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于京城洛阳创立四门小学,设四门博士40人,作为国子学和太学的预备学校,学生为贵族和官员子弟。北齐时改为四门学,学生修业完成后升入国子学。唐朝的四门学与太学并立,只是学生门第等级较低,招收五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和平民中优秀者。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为大学水平。北宋仁宗(1023年~1063年)也设四门学,存在时间较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