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回回国子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回回国子学

学府名。元代置。以学习回族文化。《元史·选举志》: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公元1289年)……是岁八月,始置回回国子学。至仁宗延祐元年 (公元1314年) 四月,复置回回国子监,设监官,以其文字便于关防取会数目,今依旧制,笃意领教。”

回回国子学

元代朝廷设于京师教授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的学校。始置于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凡公卿大夫与富民之子,皆依汉人之制入学肄业,授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学士之职教之。寻罢。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复置回回国子监,设监官。后增加生员至五十余人,皆供廪膳,以培养波斯文的翻译人员。凡百司所需波斯文译史,皆由回回国子监提供。

回回国子学

元代贵族学校。至元二十六年(1289) 立。置教官五员,专门教授 “亦思替非”(即波斯)文字。学生主要有贵勋公卿大夫子弟,及“富民”子弟。

回回国子学

中国元代培养译员的学校。学生为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习“亦思替非”文字,即波斯文字。学成后派作各官府译史。

回回国子学

见“回回国子监”。

回回国子学

元代所设培养译员的学校。至元二十六年(1289)在大都(今北京)始置,延祐元年(1314)改为“回回国子监”。设监官“授于学士之职”,教“亦思替非文字”(后人考证为波斯文,一说为粟特文)。学生为公卿大夫及富民之子弟,供给廪膳。学成后派充中央及地方政府机关的译史。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