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诗话诗论。清人吴乔撰。六卷。乔一名殳,字修龄,江苏昆山人。生卒年未详,约生活于顺治间。此编《四库总目提要》作八卷,不知所据。通行本为六卷。有吴氏自序及黄廷鉴、张海鹏跋。因作者于康熙二十年(1681)“与东海诸英俊围炉取暖”,“驰高论,发大笑”,“有及于吟咏之道者”,故以“围炉”名。此编以“诗中须有人在”一语为人称赏,赵执信《谈龙录》“服膺以为名言”。实则“意为主将,法为号令,字句为部曲兵卒”一语,为吴氏诗论核心。即强调作品思想内容之主导地位,重视诗歌社会功能,不轻视艺术形式。评诗重晚唐而抑两宋,对明代前后七子复古摹拟之风,尤多指斥。斯编叙述间用问答体,有《答万季野诗问》一卷析出单行。吴氏对此编颇为自赏,曾称此书与贺黄公《载酒园诗话》、冯定远《钝吟杂录》为谈诗之三绝。有《适园丛书》本,《清诗话续编》本较为完备。 围炉诗话诗话。六卷。清吴乔撰。吴乔(1611—1695?),又名殳,字修龄。太仓(今属江苏)人,入赘昆山。一生困厄,少交游。有诗集《舒拂集》。 《围炉诗话》论诗主旨重意、重比兴,其倾向在扬唐、抑宋、斥明:“唐诗有意而托比兴以杂出之,其词婉而微,如人而衣冠;宋诗亦有意,惟赋而少比兴,其词径以直,如人而赤体。明之瞎盛唐诗,字面焕然,无意无法,直是木偶被文绣耳。”由于重意,所以他强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他批评明代弘治、嘉靖以来诗坛“浓红重绿,陈言剿句,万篇一篇,万人一人,了不知作者为何等人”,是“诗家异物”。吴乔对前后七子的论诗主张深恶痛绝,甚至加之以“粪汤”、“牛驴”之词。 吴乔对诗歌的艺术特性确有会心。他认为“文为人事之实用”,“诗为人事之虚用”,实用之文应该表达明畅使人易于理解,虚用之诗应该酝酿加工使人感染。《围炉诗话》中有一段颇为著名的诗酒之喻:“问曰:‘诗文之界如何?’答曰:‘意岂有二,意同而所以用之者不同,是以诗文体制有异耳。文之词达,诗之词婉。《书》以道政事,故宜词达;《诗》以道性情,故宜词婉。意喻之米,饭与酒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词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噉之则饱也;诗之措词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尽变米形,饮之则醉也。”这段妙喻很得后人称道。赵执信《谈龙录》称此喻为“至言”。刘熙载则在《艺概·诗概》中发挥此说:“大抵文善醒,诗善醉。醉中语亦有醒时道不到者。” 吴乔标举“比兴”,认为“不知比兴而说诗,开口便错。”他说:“人有不可已之情,而不可直陈于笔舌,又不能已于言。感物而动则为兴,托物而陈则为比。”对于诗创作来说,“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实句变成死句”。这些论点都是颇为精审的见解。但是,吴乔的比兴观有两个缺陷。一是为了高扬“比兴”,而贬低“赋”的作用;二是将比兴解诗堕入主观臆测的恶境。他的《西昆发微》对李商隐诗的穿凿附会,仿佛“李则字字为令狐而吟”,即是证明。吴乔关于诗歌情景关系的认识也有独到之处。他明确地宣称:“诗以道性情,无所谓景也。”又说:“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由此出发,吴乔进一步提出“融景入情”、“寄情于景”的将情景两者有机交融的创作原则。这同近代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著名判断,在主情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吴乔在《围炉诗话》自序中说:“一生困厄,息交绝游,惟常熟冯定远班、金坛贺黄公裳,所见多合。”他又说:冯班对于古体唐诗妙有神解,又著《严氏纠谬》专门批驳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贺裳写有《载酒园诗话》三卷,深得三唐作者之意,明破两宋膏肓。因此《围炉诗话》中大量抄录冯班、贺裳二人的论诗之语,引为同调。特别是宋诗部分,更是大段摘引《载酒园诗话》,他认为“读之(指《载酒园诗话》)则宋诗可不读”。 《围炉诗话》成书之际,正是王士禛领袖诗坛、“神韵说”风靡之时。吴乔的诗论,不少都是针对“神韵说”的偏颇而发。身为王士禛侄婿而力排“神韵说”的赵执信曾受吴乔的重要影响,他在《谈龙录》中特别指出:“‘诗之中须有人在’,余服膺以为名言。” 吴乔另有《答万季野诗问》二卷(《清诗话》辑录),内容简单而语意不出《围炉诗话》范围,似是《围炉诗话》的滥觞之作。 有《借月山房汇钞》本、《适园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通行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排印本。 围炉诗话八卷。清吴乔(1611—约1695)撰。吴乔一名殳,字修龄,江苏太仓人。入赘昆山。平生喜论诗。是书为所撰论诗文。其对为诗有一番譬喻称,意喻如米一般,“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词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也。诗之措词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也。”他主张“诗之中须有人在”。强调抒情写意,推崇谈其诗见其人之作品。赵执信作《谈龙录》,皆取其说。吴乔重视“比兴”手法,称“不知比兴而说诗,开口便错。”以此推崇唐诗,贬抑宋诗,大力排斥明诗。吴乔自谓《围炉诗话》与贺黄公《载酒园诗话》、冯定远《钝吟杂录》为 “谈诗之三绝”,颇有自誉之嫌。《四库全书总目》列为存目,并加以介绍。有文物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