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子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国子监

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内成贤街孔庙西侧(按照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设计的),始建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由左、中、右三路建筑构成。中路有集贤门,太子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元代的崇文阁),敬一亭等,是国子监的主线。其中辟雍为监中的主体建筑(辟雍起源于西周,由天子在郊外设立的大学四周环水,形如璧而得名。诸侯之学叫沣宫),为皇帝讲学的地方。其坐北面南,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各为七间,四角攒尖重檐顶上饰鎏金宝珠,覆黄色琉璃瓦,殿宇的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门,其外,环以汉白玉栏杆回廊和水池,池周设汉白玉雕栏围护,池上建石桥与辟雍四门相通。构成周代的“辟雍泮水”之制。殿前檐的蓝地金字“辟雍”额匾出自清乾隆皇帝之手。据史载,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释奠先师孔子礼成后,皇帝亲临辟雍讲学(史称“临雍”),后来的嘉庆、道光两个皇帝,亦“临雍”讲学。彝伦堂为藏书之所,堂前的露台和甬道与辟雍相通。每逢皇帝驾到“临雍”,诸生都要列队于此迎接。敬一亭在敬一亭院内,该院是国子监最高教官的办公所,其中东厢属祭酒(校长),西厢归司业(副校长)。在敬一亭外,立有明嘉靖敬一箴碑、宋儒范氏心箴碑和程子视听言动箴碑。在国子监的东西两路上,分布着井亭、鼓、钟亭,碑亭、六堂(即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和广业堂,为诸生𦘗业之所)等建筑。现立于国子监与孔庙间的十三经石刻(乾隆石经)曾置在敬一亭院内。国子监是北京最古老的讲学之所,是元、明、清三代国家造就人材的地方。1961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它已被辟为首都图书馆,藏书246万册及许多罕见的古籍版本,抄本,以及中外著名乐曲,戏剧唱片等资料,继续发挥着教育的巨大作用。十三经石刻是清代江苏金坛贡生蒋衡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至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手书,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刻成的庞大碑刻典籍,共63万字,包括《周易》、《诗经》、《尚书》、《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国子监

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5号,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始建于1306年(元大德十年)。其主要建筑有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等。
辟雍是国子监的主体建筑,位于中心地带,是专为皇帝讲学而建的。皇帝登基后,必须在国子监讲一次学,这个规矩是从清康熙帝在位时定下的,辟雍未建时,皇帝来讲学,都是在彝伦堂中央设座。彝伦堂在辟雍的后面,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辟雍建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面南坐北,为重檐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的方殿。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有一门,周围有回廊和水池环绕,池外有汉白玉雕栏围护,并在四面池上各架一座石桥可通辟雍四门,和周代“辟雍泮水”相仿。辟雍两旁各有房屋33间,取名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及广业堂等,是贡生、监生学习的场所。最后面的敬一亭,是国子监最高教官祭酒的办公室。
国子监的位置正好处于孔庙的西侧,正合所谓“左庙右学”之制。在它与孔庙之间的夹道里,藏有十三经刻石189方,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
清代国子监繁盛时期,有监生千人,此外还有许多来自俄国等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蒙古、回、藏、满等少数民族学生也都曾在此就读。国子监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首都图书馆所在地,对外开放。

国子监

官署名。亦为国家最高学府。隋代始置,此后历代沿置,至清末废。掌全国教育政令及为国家培养官吏等事。《旧唐书·职官志》: “国子监: (国子之义,见《周官》。晋武始立国子学。北齐曰国子寺,隋初曰学,后改为寺。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 改为监。龙朔曰大司成,光宅曰成均,神龙复为国子监也。) 祭酒1员,(从三品); 司业2员,(从四品下)。祭酒、司业之职,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有六学。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释奠于孔宣父,祭以太牢,乐用登歌轩悬。祭酒为初献,司业为亚献。凡教授之经以 《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各为一经,《孝经》、《论语》兼习之。每岁终,考其学官训导功业之多少,为之殿最。丞1人,(从六品下); 主簿1人,(从七品下); 录事1人,(从九品下); 府7人,史12人,亭长6人,掌固8人。丞掌判监事。凡六学生每岁有业成上于监者,以其业与祭酒、司业试所习业,上尚书礼部。国子博士2人,(正五品上); 助教2人,(从六品上); 学生300人,典学4人,庙干2人,掌固4人。博士掌教文武官三品以上、国公子孙,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壶,修一案。每岁生有能通两经已上求出仕者,则上于监。堪秀才进士者,亦如之。典学掌抄录课业。庙干掌洒扫学庙。太学博士3人,(正六品上); 助教3人,(从七品上); 学生500人。太学博士掌教文武五品已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之为生者。教法并如国子。四门博士3人,(正七品上); 助教3人,(从八品上); 四门博士掌教文武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之为生者,若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教法如太学。学生500人。直讲4人,掌佐博士、助教之职。大成20人。律学博士1人,(从八品下); 助教1人,(从九品上);学生50人。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已下及庶人子为生者。以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例亦兼习之。书学博士2人,(从九品下);学生30人。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已下及庶人之子为生者。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余字书兼习之。算学博士2人,(从九品下); 学生30人,博士掌教文武八品已下及庶人子为生者。二分其经,以为之业。习《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15人,习《缀术》、《缉古》15人。其《纪遗》、《三等数》亦兼习之。五经博士各1人,(五品下)。广文馆博士2人,(正六品上)。”

国子监

古代的最高学府及各类学校的行政管理机构。隋文帝时设国子寺,置祭酒,总辖国子、太学、四门、书、算五学。隋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承隋制,国子监为管理中央六学的机构。五代后周改为最高学府。宋沿后周之制,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 (989年) 改为国子学,旋复旧。庆历四年(1044年),以建太学,复成为掌管中央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下辖国子学、太学、武学、医学、律学、书学、画学、算学等。其职事官,北宋前期有判国子监事、直讲、丞、主簿、书库官等;元丰改官制后,有祭酒、司业、监丞、主簿等。辽、金、元均作为管理国子学、太学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明初,以国子学为最高学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亦称“国学”。由各省府、州、县学选拔优秀生员贡送入监就学,称为国子监生。明代国子监生以其出身不同而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四种。其中贡监又分为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四种;荫监又分为官生、恩生两种。清沿明制,国子监初隶礼部,后由本监自行办理。雍正五年(1727年),始特简派大臣总理监事,掌国学之政令。明清之国子监内设绳愆、博士、典籍、典簿、掌馔五厅,以分理各项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为讲习之所。学官有国子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掌馔等。清代国子监生亦分为举监、贡监、荫监、恩监、优监、例监六种。其中贡监生又分为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六种;荫监生又分为恩荫、难荫两种。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 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国子监牌楼 (进士题名牌)


国子监

在北京城东北隅的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与孔庙毗邻,是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 (1306年)。国子监坐北朝南,呈南北向的长方形,三进院落,以辟雍殿为中心,左右建筑对称排列,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牌坊南面匾额为乾隆御书“圜桥教泽”,北面御书“学海节观”,其后为辟雍,辟雍是国子监主要建筑,为重檐四角攒尖顶的方形建筑,是皇帝讲学的地方。两侧为六堂: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辟雍后为彝伦堂,为国子监藏书之所。北面为敬一亭,是国子监祭酒和司业办公之地。

国子监

官署名。国子即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代有博士,以聪明有威重者1人为祭酒,称博士祭酒。魏因之。晋武帝咸宁四年 (278) 初立国子学,置国子祭酒一人。南朝皆有,北齐为国子寺。自汉以来并隶太常,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罢隶太常,改寺为学。仁寿元年 (601) 罢国子学,惟立太学一所,省国子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国子学为国子监,依旧置祭酒。唐因之,初隶太常寺,太宗贞观二年(628) 析出另置国子监。高宗龙朔元年 (661) 东都亦置,二年改为司成馆,祭酒改为大司成,司业改为少司成。垂拱元年 (685) 又改称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复旧 国子监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为中央教育机关,所领官学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皆有博士、助教。各学学生皆有定额,学成经国子祭酒和司业亲自考试,合格者按名额规定送礼部参加科举考试。宋元以后渐加合并,仅存国子学。北宋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太宗端拱二年 (989) 改为国子学,不久复旧。仁宗庆历四年 (1044) 建太学,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所统各学有国子、太学、武学、律学、小学,又有宗学、医学、书学、画学、算学等等。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均设国子监、设分司官,以执政、侍从等官充任。设判监事、直讲、丞、主簿。金朝统国子学、太学,有祭酒、司业、丞,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1287) 于集贤院置,设祭酒、司业、监丞等,又至元十四年蒙古翰林院置蒙古国子监、仁宗延祐元年 (1314)翰林国史院别置回回国子监。明代国子监下设绳愆厅、司士厅和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南北西京俱置监,有南北监之称。清国子监或属礼部,或另置,员额减少。有祭酒,满、汉各1人; 司业满、蒙、汉各1人; 监及博士均满、汉各1人。另简大臣总理监事。属官有绳愆厅监丞、博士厅博士、典簿厅典簿,皆满、汉各1人; 典籍厅典籍汉1人; 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有助教、学正、学录各1人。八旗官学助教,俱满2人,蒙1人,教习则满1人,蒙2人,汉4人。笔帖式满4人,蒙、汉各1人,其兼领者有算法官,汉助教2人,特简满洲文臣1人管理;俄罗斯馆,置助教满、汉各1人; 琉球学,置汉教习1人。

国子监Guozi jian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最初称国子学,始设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与太学并立。北齐改名为国子寺。隋文帝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校。隋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隋朝开始,国子监不仅是高等学府,亦兼教育管理职能。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明清时仅设国子监,作为教育管理机关,以管理教育为主,兼具有学府的性质。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设学部,废国子监。

国子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古称成贤街)。为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和中外文化交流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明、清时多次重修、增建。左与孔庙相邻,为古代“左庙右学”的传统规制。主要建筑坐南朝北呈中轴线分布,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辟雍、彝伦堂、敬一亭等。辟雍为国子监的中心建筑,东西配庑各33间,为授课处,统称六堂。东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西为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东西六堂原贮十三经刻石190方(含告成碑1方),计63万余字,刻成于乾隆年间,故又名乾隆石经,1956年移至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内。辟雍北面有彝伦堂正房七间,元时为国子监藏书的崇文阁,明永乐年间重建时改今名。东西各有二厅,东为典簿厅、绳愆厅,西为典籍厅、博士厅。彝伦堂后的敬一亭院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为国子监祭酒办公处。清代国子监监生曾达近千人,其中有蒙、回、藏、满等少数民族学子,以及多国留学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后废。现已辟为首都图书馆,藏书246万册,内多珍本,还收藏有中外著名乐曲、戏剧唱片资料等。

国子监

见“教育学”中的“国子监”。


国子监

见“国子学”。

国子监

古代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隋大业三年(607)始置,设祭酒一人,司业一人,丞三人。领国子学、太学。唐初改置国子学,贞观二年(628)复置监,为管理中央学校的专设机构。设祭酒、司业为正、副长官,并以官兼师。总领国子学、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七学。掌教者有博士、助教、直讲。五代后周改为最高学府。北宋沿后周之制,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改为国子学,旋复旧。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后,复成为掌管中央学校的总机构,下辖国子学、太学、武学、医学、律学、书学、画学、算学等。设祭酒、司业等官。辽、金、元均作为管理国子学、太学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设有祭酒、司业、监丞等官。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国子学为国子监,置于南京。永乐元年(1403)于北京亦置,十八年迁都北京后,以原京师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遂有南北监之分。为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学生多由各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贡入肄业,亦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读者称监生。内设绳愆、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作。设祭酒、司业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 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监生读书期间有定期的考试。明初,监生肄业后经见习可得授官,后因科举日盛,出路日塞,捐例一开,挂名监生日多,赴京就学者日少,作用反不如府、州、县学。清顺治元年(1644)沿明制置。初隶礼部,后为独立机构兼最高学府。雍正五年(1727)始特简大臣总理监事。肄业生徒有贡生、监生之分,然通谓之国子监生。此外,算学、八旗官学隶之。肄业生徒可于学习期满后经考试授官,亦可参加乡试以步入仕途。其内设各厅、六堂,以及设官一如明制,惟官缺有满、汉之分。光绪三十一年(1905)裁。

国子监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源于国子学,北齐改为国子寺,隋炀帝始改为国子监。唐宋时,作为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元代所设的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 明朝国子监规模最大,分南北两监,分设北京、南京。明清国子监兼具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遂废。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封建社会的“文武之材”,规定 《五经》或 《四书》 为主要教材,历代统治者对国子监的管理十分严格,在繁荣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学校管理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国子监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源于国子学,北齐改为国子寺,隋炀帝始改为国子监。唐宋时,作为管理机构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元代所设的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明朝国子监规模最大,分南北两监,分设北京、南京。明清国子监兼具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遂废。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封建社会的 “文武之才”,规定 《五经》或 《四书》为主要教材,历代统治者对国子监的管理十分严格,在繁荣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学校管理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国子监

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公元607年隋炀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职能为单一的教育管理机构。宋设西京国子监和东京国子监。明清两代国子监兼具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性质。1905年清光绪帝设学部,国子监撤销。

国子监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其前身为西晋的国子学、北齐的国子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名为国子监。唐宋国子监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宋代国子监即国子学,具有双重任务,既是管理学校的机关,又是生徒就学的场所。明朝国子监最为昌盛,分南北两监。清袭明制。国子监首脑称国子祭酒,学官为司业、博士等,官师合一,多为名儒。生徒称监生、太学生、国子生。入学资格、来源和名额历代不同。学习内容为四书、五经,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清末国子监逐步衰败,成为科举的附庸,形同虚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学部,废国子监。国子监在加强学校管理、培养文武官吏各级人才、繁荣古代学术文化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