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94 国榷编年体明史。104卷,加上卷首4卷,共108卷,500多万字。按年、月、日记载明朝重要史实。明清之际谈迁著。他不满意当时有关明代的几部史书,发奋自己编写。天启元年(1621)着手编写,天启六年写成初稿,以后陆续增订。顺治四年(1647)书稿被窃,他又发奋重新撰写。经过4年努力,终于第二次写成初稿。他对这部初稿很不满意,为了充实史实,搜遗订误,顺治十年(1653)携带书稿到北京进行修订。广收材料,发掘遗闻,详于考订,秉笔直书,尤其是万历以后的明朝和后金史事更为翔实,为他书所不及。顺治十三年(1656)离京南归,前后历时30余年,终于修成,取名《国榷》。此书史料价值较高,惜文字过于简约,向为治明史者主要参考书之一。因一直没有印本,流传极少,故鲜为人知。1958年北京中华书局排印出版。 国榷编年体明史。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四卷。明末清初谈迁撰。谈迁(1594—1657),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自署“江左遗民”。浙江海宁枣林人。明诸生,终身未仕,多为人佣书,或任记室。曾为南明福王政权阁臣高弘图幕僚,出谋策划,力图恢复,受高弘图、张慎言等人赏识,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谈辞而不就。一生穷困潦倒,嗜书成癖,致力于子史百家之言。著有《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枣林集》、《枣林诗集》、《史论》等。史学代表作《国榷》,编年记载了元天历元年(1328)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三百十八年的历史。卷首四卷为综合性概述,汇辑明代朝章典制,记其世系、地理、封爵、职官、科举等。全书五百多万字。古人“横木水上曰榷”,谈氏著史,力求公允正确,做到“句榷而衡之”,故取名《国榷》。 国榷书名。明谈迁撰。谈迁(1593—约1657),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浙江海宁县人。于明天启元年 (1621) 开始编撰此书,天启六年完成初稿。清顺治二年 (1645) 续订明末崇祯、弘光两朝史事。以后稿子全部被窃。他痛心之余,并未气馁,于顺治十年带又写好的稿子到京,广咨博访,仔细修订,至顺治十三年方才离京。花费了作者毕生精力的这部书,约500万字,为一部编年体明史。其卷首4卷: 记明之世系,地理、封爵、职官等。正文100卷: 记述上起元文宗天历元年 (1328),下至南明弘光元年 (1645) 共318年间的历史。其中对朱元璋晚年大肆诛杀功臣的经过细载不讳。在建文年号下直书其时政事。称成祖朱棣为“燕庶人”,有他杀方孝孺的文字: “上怒,命抉其吻,剔其舌,孝孺犹噀血犯御座,磔之”。骂清朝统治者的祖先“女真野人”,将建州女真族总想隐瞒的历史原原本本的写下来。这些都为《明实录》或《明史》所不敢言,而是书秉笔直陈,表现了作者的胆识和勇气。是书依据列朝实录、诸家编年和名人著述、又广求遗闻编纂而成。由于崇祯朝无实录可鉴、作者即利用当时的邸报及地方志等材料详细编写了这朝史事; 为保留明代末期和清代初期的信史作出了特有的贡献。也为当时宫廷生活和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书取材广泛,但择善而从,对每一条史料的引用,均经过仔细考订。加上书成后,终清之世未能刊出,因而反免遭清统治者的禁毁和删改,得以全貌以抄本流传,使史家更注重其价值。1958年,中华书局将其排印出版,是书才得以刻本形式为世人所用。 国榷书名。明末清初谈迁撰。一百零四卷。编年体明史。成书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所叙自元天历元年(1328年)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取材多据实录,兼采众史,崇祯后史事多据邸报、档册、方志,遍访前朝旧吏遗民,内容甚充实,史料价值较高,可补明清史书之缺,但文字叙述失于简略。至清仅有抄本,1958年中华书局首刊整理重编本。 国榷专史。明末清初谈迁撰。104卷。428万字。天启六年(1626)成书。只有抄本流传。1958年古籍出版社根据抄本整理出版。编年体明代史书。记事始自元文宗天历元年,终于明天启初。取材多据实录,兼采诸家史籍百余种。遍搜当时邸报、公文、方志及遗民著述,取其可信者载入本书,所以本书保存了大量明季史料。其中关于明代女真族发展状况及后金与明朝关系的记载,对关东史研究大有裨益。 国榷一百卷。明末谈迁(1594—1657)撰。迁原名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署“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人。明诸生,终身未仕。史学家,性喜博综,致力于子史百家之言及诸子历代掌故,立志编撰明史。除《国榷》外,尚著有《枣林杂俎》、《枣林外索》、《枣林集·诗集》、《北游录》、《西游录》、《海昌外志》、《史论》等。该书以 《明实录》为本,参阅有关明代史书一百余种,历时三十五年,于顺治十三年 (1656) 完成。记事起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终于南明弘光元年(1664)。凡四百二十八万余字,其中万历以后七十年,篇幅居全书三分之一。迁撰该书,遍考群籍,广征博采,但并不盲目轻信。对一些史实,总要进行精审考订,从而使材料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凡实录及诸史所记失实之处,均予指明。明亡后,又大量收集明代建州史料、邸报、方志及官吏、遗民之口述等资料,进一步充实和订正。该书对于实录中所隐没及为清统治者所讳言的一些史实,皆直书不讳。其中建州女真由猛哥帖木儿至努尔哈赤间史事原委,可补其他史籍记载之不足。书中还收集了不少农民起义史料。对于时代重要事情的发生,常随事叙列作者与诸家议论,可供参考。惟叙述文字过简,脱稿后未作仔细复审,前后内容失于照应,同一事件先后叙述不一,甚至张冠李戴,画蛇添足,且于灾异祥瑞叙述太繁,是其短处。该书至清无刊本,只有少量抄本流传,未遭窜改。1958年中华书局首刊张宗祥依蒋氏衍劳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抄本互相校补后重分的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四卷,记明文世系、地理、封爵、职官等。 《国榷》主要为记述明代史实的史书。谈迁撰写。1621年开始编写,原稿失窃后重写,共用30多年告成。全书原称百卷,现为108卷,记述了从1328年9月到1645年5月共317年的历史,尤以明代万历年间以后70多年历史的史料价值最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