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国语历史散文集。相传为春秋左丘明所作。丘明有《春秋左传正义》已著录。近人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初年,出于多人之手,其姓名不可考。二十卷。其书记事最早为西周穆王二年(前990),最迟为东周定王六年(前453),前后五百八十三年,七万余字。所记各国史实,大都通过具体人物言行、对话、驳难或议论的载述来表现,故称《国语》。有《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国国语。通过行动和对话写出召公、伍子胥等一大批生动人物形象。对话,是《国语》写人常用手法,名篇为《晋语·骊姬害申生》,故事完整,情节跌宕,场面宏阔,富有传奇色彩。但亦有叙事失于简略,议论过于曼延之处。最早注文为三国韦昭注,有宋天圣明道本和宋庠补音本,两本正文与韦注多有异。近人徐元诰《国语集解》为现存最详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标点本。 《国语》guoyu先秦国别体史料汇编。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左丘明作,现一般认为成于战国初年,是当时史学家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全书分《国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共21卷。其内容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下迄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以记言为主,主要表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故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分国记史的史籍。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春秋时代有两种史官,一是太史,执简册以记事;一是瞽矇,凭口传以记言。《国语·楚语》的“史不失书,矇不失诵”,说的就是这种制度。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公室衰微,史官流散,私学兴起,太史和瞽矇的史记外传,师承授受,并记录下来,约在战国初期,经过整理编排,加工润色而写定成书。源于太史简册而写成的书是《左传》,源于瞽矇口诵而写成的书便是《国语》。司马迁说《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不准确。《国语》记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部分史实。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它与《左传》相比,取材零散,遗缺错谬较多,远不如《左传》完整、系统可靠。但它记事年代超出《左传》范围。《左传》记事,长于记战争,记“祀”不多,而《国语》记言,有不少关于 “祀”的记载。特别是有关吴、越史料,《国语》 比较丰富,《左传》极少。二者可以互证互补,言事相参。故人称 《左传》 为 《春秋内传》,《国语》 为 《春秋外传》,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国语》人物描写出色,文字亦朴实平易;用词准确,说理充分。因此《国语》是分国记事之祖,对后世国别史的撰写有一定影响,在散文发展史上,它也占有一定地位。 国语春秋时期国别史。二十一卷。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分为《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计七万余字。所载上起西周穆王伐犬戎(前967),迄于赵、韩、魏三家灭智伯(前453)。其中除《周语》、《郑语》涉及西周少量史实外,主要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史事。关于此书作者,有不同说法。汉代学者都认为是左丘明,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所以旧传《国语》和《左传》的作者皆为左丘明。他在撰《左传》同时,又将其余的材料编为《国语》,两者互为表里,因此《左传》又被称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但从唐代以来,不少学者都提出异议,认为此说并不可信。如宋朝刘世安、吕大圭、朱熹、郑樵,直至清朝尤侗、刘逢禄、皮锡瑞、康有为等,均认为此书并非左丘明所作。也有一些学者从其内容推断,认为它是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事原文,经后人加工整理而成,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说法虽然不一,但目前基本公认其成书年代当在战国初期,是一部研究西周尤其是春秋时期不可缺少的重要典籍。 国语书名。春秋鲁国人左丘明撰写的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详于记言,分国而论,故名 《国语》。因其与 《左传》 同载春秋史实,《汉书·律历志》、《论衡》、《史通·六家》又称《左传》为《春秋内传》,而称《国语》为 《春秋外传》。宋代以前的学者认为,《国语》 系春秋鲁太史左丘明所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说: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也认为 《国语》 为左丘明所作。宋代以后的学者怀疑此说,而现代学者推断 《国语》系战国时某位史官所著。《国语》在流传过程中虽有后人增补改动之处,但基本上是左丘明原作。《汉书·艺文志》载《国语》 为21篇,而《隋书·经籍志》则记为21卷,并流传至今。全书分作八个部分: 《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 1卷,《晋语》9卷,《郑语》 1卷、《楚语》2卷、《吴语》 1卷,《越语》2卷。记事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迄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500多年 (前976—前453),着重论述春秋时期东周、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诸国历史,其中以东周和晋国的史事载录最详细。《周语》始于穆王,终于敬王。《晋语》始于武公,终于昭公。《楚语》始于庄儿,终于白公之乱。《鲁语》 始于庄公长勺之战,终于春秋末年,可与 《左传》记晋事相参证。《齐语》专记管仲辅佐桓公称霸事。《吴语》、《越语》均记夫差与勾践的活动。《国语》 现存较完善的注释本有三国时韦昭所作的 《国语解》,清代洪亮吉的《国语韦昭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点校本为当今流行本。 《国语》Guoyu先秦历史散文集。汉代司马迁、班固都说是左丘明所作。现代学者认为,它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国史料编定而成,不是成于一人一时。《国语》是以记载人物言论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全书现存21篇,按照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的顺序,分国记载史事,上自西周穆王时期,下至春秋末年。由于材料来源不同,全书各部分详略不一,思想和风格也有明显差别。总的思想倾向是维护礼制,敬奉神灵,但又崇尚德治,重视民的作用。书中所记载的大都是有关国家治乱兴衰和立身成败的言论,常常在其中寄寓褒贬和教训,使人受到启迪。有的篇章从多方面征引史实,总结和提供借鉴,或运用深入浅出的比喻,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具有委婉恳切,娓娓动人的特点。此书记事较为简略,但在记言的同时,能够简单明了地交待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如《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一节,先交待厉王的暴虐残忍,再通过邵公之口,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然后又交待厉王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的后果,发人深省。另外,书中也不乏细致生动的叙述描写,有些地方还带有想象虚构的成分,曲折动人。《国语》的重要注本有三国时吴国韦昭的《国语解》、清代洪亮吉的《国语韦昭注疏》以及近人徐元诰的《国语集解》等。 国语一个国家内由于传统或政府的规定而通用于国家机构的正式语言。如印度的印地语和英语。其含义与“官方语言”基本一致。中国旧称普通话为国语。参见“国音”。 国语书名。二十一卷。传为春秋时左丘明著。主要记西周末与春秋时周、鲁、晋、楚、齐、郑、吴越等国国君及贵族言论,与《左传》相参证,故又称《春秋外传》。三国时韦昭作注。近人徐元浩有《国语集解》。 《国语》《国语》21卷。传为春秋末左丘明著。所记上自周穆王,下至晋智伯亡,共538年。按照国别分为8编,内容多记各国君臣间言论对话,文字朴实简易,形象生动,善描绘人情物态。其传世注本以三国胡昭为最早。《四部备要》据宋刻本排印的明道本。《四部丛刊》影印宋庠序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四部备要》本为底本,参校《四部丛刊》本、加标点重印,并附《国语解叙》、《国语人名索引》。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历史散文的汇编。相传为春秋左丘明所撰。所记事实大都通过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论、对话或互相驳难来表现,所以称为《国语》。《国语》在文学、美学方面有一些重要见解。《楚语上》中记载,针对灵王建造章华之台,伍举提出了善、美统一的观点:“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并明确地把“德”看作美的核心,无“德”便无美。这一观点在美学、文学的发展史上都有重要意义。《国语》中的文章也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为后世古文家所效法,柳宗元就说过“参之《国语》以博其趣(情味)”(《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样的话。 国语二十一卷。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但也有不同说法。认为是战国时代史官所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著有《左氏春秋》(即《左传》) 和 《国语》等书,是春秋时期著名史学家。《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有《周语》三卷,《晋语》九卷,《楚语》、《鲁语》、《越语》各二卷,《齐语》、《郑语》、《吴语》各一卷。起于西周穆王,终于赵、韩、魏灭智伯 (前453)。以记载君臣言论为主,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故又称为《春秋外传》。《国语》 中《周语》、《郑语》所记为西周之事,其余均为春秋时期—各国史事。《国语》保存资料比较丰富,所论史实也较详尽,是研究西周和春秋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有三国时韦昭注本、《四部丛刊》本,近人徐元诰著有《国语集解》,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吴绍烈等校点的标点本。1991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王连升等注释和翻译的 《国语译注》。 《国语》史书名。先秦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著作。汉人或以《左传》为“春秋内传”,以《国语》为“春秋外传”,认为二书均为左丘明所作。但在内容、体例和风格上,此书都与《左传》不同,而且同书各篇之间也有差异,似非出自一人之手。《国语》所记历史,上自周穆王,下迄鲁悼公四年智伯之诛,包括周朝与鲁、齐、晋、郑、楚、吴、越七国之事,共21卷。进步的思想倾向不如《左传》鲜明,不过也有不少篇章揭露了社会矛盾,表现了民本思想。艺术上也有它自己的特色,一是记叙了具有传奇性的历史故事,如申生之死、重耳流亡等;二是以朴实简明的文字记述了大量的谏辞、对话,有的对话出口成韵,应答如诗。后世古文家常以此书作为文章典范。 《国语》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集。按司马迁和班固所说,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今人多认为是先秦史家汇编各国史料而成。全书分《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等8部分,共21卷,约7万余字。记事时间自周穆王(约公元前967)起,到鲁悼公(公元前453)止,记载约500多年的历史。内容可与《左传》互相参证,故又称《春秋外传》(《左传》称为《春秋内传》)。 ![]() 主要责任者: 陈桐生 责任方式: 译注 出版者: 中华书局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390 千字 页码: 1-737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225.04 语种:中 定价:53.00 出版时间:2013-04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共收录243条词条。 被引频次:637 国语先秦史书,鲁人左丘明著。《汉书·艺文志》载“《国语》二十一篇”。今存21卷,三国吴韦昭注。所记时代,上自周穆王,下及鲁悼公,计分《周语》2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九卷,《郑语》、《楚语》、《吴语》各1卷,《越语》2卷。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或云《左传》即为《春秋内传》,《国语》乃其“外传”,相互补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