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圆舞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圆舞曲

又译“华尔兹”。起源于德、奥之间的一种民间舞,原称“连德勒”。3/4或3/8拍子,速度分快、慢两种。舞时男女二人成对旋转。节奏明确,典型节奏型为3/4,重拍在第一拍并较突出,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旋律平滑流畅,并具有旋转的特点。19世纪后风行欧洲各国。在城市社交舞会中,几乎压倒其他一切舞曲体裁而占据优势。19世纪后的圆舞曲发展成两种主要类型:❶维也纳圆舞,又称快圆舞。
❷法国圆舞,是3/4或3/8拍子的慢圆舞、6/8拍子的跳圆舞和快圆舞组成。古典乐派的作曲大师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早已采用过圆舞曲体裁进行过创作,但大都更接近“连德勒”。浪漫乐派以及后来的很多著名作曲家,如舒伯特、韦伯、肖邦、勃拉姆斯、李斯特、拉威尔、格林卡、柴科夫斯基等人,都写有著名的圆舞曲。他们并将此体裁用在交响曲、重奏曲、歌剧、舞剧及其他大型声器乐作品中,作为独立的乐章。现代舞会中常用的圆舞曲是维也纳圆舞曲。除节奏、旋律如上述特点外,其结构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由3~5首以上的小圆舞曲、较长的序奏和结尾以及多段过门而组成。被称为“圆舞曲之父”——两位圆舞曲的奠基人之一的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另一位为奥地利作曲家兰纳,写有百余首圆舞曲)及“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三兄弟,他们的圆舞曲创作,使维也纳圆舞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写有150余首。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写有170余首,其二弟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及四弟爱德华·施特劳斯(1835—1916)都写有众多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艺术家的生涯》、《南国玫瑰》、《皇帝》、《爱之歌》、《葡萄酒、爱人与歌》、《欢乐的人生》、《一千零一夜》等等不胜枚举。驰誉世界的圆舞曲,皆出自“圆舞曲之王”之手。圆舞曲传至我国后,亦受到人们的特别喜爱。我国著名作曲家杜鸣心的《青年圆舞曲》、傅庚辰的《欢庆圆舞曲》、巩志伟的《晚会圆舞曲》及天戈的《青年圆舞曲》等就是运用这种体裁融入了民族的风格创作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圆舞曲,在我国盛大节日的晚会中,增添了热烈而欢乐的气氛。

圆舞曲yuanwuqu

译为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具有旋转特点的优美、优雅、轻松而兴奋的舞曲。它的演奏特点是加强每一小节的第一拍,第二拍比正常的节拍出来得略早一点,使气氛更生动活泼些。其典型的伴奏型是。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民间”兰得勒舞”,维也纳是圆舞曲的发源地。19世纪,著名的维也纳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SLrauss Johann,1825-1899)以创作圆舞曲著称,被誉为“圆舞曲之王”。《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都是他的名作。圆舞曲有些是伴舞的,有些则是专供欣赏的。波兰作曲家肖邦创作的圆舞曲有些就是华丽的音乐会圆舞曲,有些则是以圆舞曲节奏为基础的、诗化了的圆舞曲。圆舞曲也有器乐圆舞曲和声乐圆舞曲。

圆舞曲Yuanwuqu

一译“华尔兹”。舞曲的一种。三拍子、分快、慢两种。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民间舞蹈。舞时,二人成对旋转。17、18世纪流传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通行的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节奏型为“|×××|”,其伴奏型由低音的第一拍与高音和弦的第二、第三拍组成。浪漫派作曲家舒伯特、肖邦等人写有大量的钢琴圆舞曲。19世纪,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父子以圆舞曲创作闻名于世,著名的圆舞曲作品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近代也常用于歌剧、声乐曲及大型乐队作品。

圆舞曲

音译“华尔兹”。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一种三拍子舞曲。节奏轻快,旋律流畅,每一个小节基本用一个和弦,强调第一拍的重音。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18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市民阶层中。在电影中常见于表现舞场的情节剧中。

圆舞曲

每小节1个重音的3拍子舞曲。18世纪晚期由德意志舞曲发展而来。19世纪得到发展,3个主要作曲家(兰纳、约翰·施特劳斯父子)作出贡献,如《蓝色多瑙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歌曲、交响乐和歌剧领域,作曲家有理查·施特劳斯、柏辽兹、柴科夫斯基、拉威尔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