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tudi ziyuan(参见人文地理中的“土地资源”条)。
土地资源tudi ziyuan指人类当前和可预见到将来有用的土地。土地是在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要素相互作用下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球陆地表层。它是由母岩、土壤、生物群体构成的一个具有垂直结构和地域特色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对发展农业来说,还是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因而,土地资源对人类生存来说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土地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❶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陆地表层。土地不包括地壳深层的岩石,更不包括脱离地表的一切物质; 同时在水平方向上与水域分界。土地的空间位置是固定的,不同地区的土地受地壳运动、地质构造过程和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距海远近的差异,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海陆分布差异的特征。
❷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土地在人类利用前,纯属自然物。一旦人类利用后,它的某些部分,因凝结了人类劳动而开始具有社会经济属性。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土地施加影响的广度、深度越来越大,更加强烈地改变了土地的自然性质和面貌。但是,土地的自然属性是永恒的,经济属性是可变的。人类必须遵循土地本身演变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
❸兼有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生产潜力的 “无限性”。对于任何一个地区来说,土地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分布的区域是固定不变的,人类只能根据需要和可能改变土地的用途,而不能增加或减少土地的面积。但是,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并不意味着土地生产潜力也是有限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如果利用得当,不仅能维持而且可以提高其生产能力,源源不断地生产人类需要的各种动、植物产品; 如果利用不当,如滥垦、滥伐、过牧等,则会使土地生态平衡日益恶化,土地生产能力不断下降。 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质量、对某项生产的适宜性、利用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改造途径等,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最常用的几种有:❶以土地的自然属性为主要依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而划分的土地类型。它是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 ❷以人类有目的的经济活动影响下形成的固有的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要依据划分的土地利用类型。它是以摸清土地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和质量,以及利用特点为主要目的。 ❸根据发展需要,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划分土地资源评价类型。它是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并发挥土地潜力为主要目的。
土地资源tudi ziyuan地球上陆地和内陆水面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自然条件。资源是包罗种类很广泛的概念。土地资源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内陆水面、城市、工矿、交通等用地、宜垦荒地、海涂、自然保护区等。土地资源是一种最基本的资源,它不仅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又是其他生产建设和人们生活和各种活动的场所。就总面积看,我国土地资源仅次于苏联、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另外,我国山地丘陵多,沙漠和高寒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耕地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小。因此,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应该是我们的国策。目前合理利用土地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土地资源Tudi ziyuan人类当前和可预见到将来有用的土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人类食物来源除2%取自海洋外全靠土地供应。土地作为人类生活基地和生产资料,以及作为动植物栖息地是不能由其他物质代替的,因而土地资源是最基础、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自然资源。它包括耕地、草地、牧场、林地、工业交通城镇用地等。全世界陆地总面积中约14 000×105公顷被冰雪覆盖,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面积有144 774×105公顷,其中,农耕地占11%,永久草地和牧场占24%,林地占31%,其他用地占33%。土地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❶时空变化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黄河历史上的多次泛滥,形成大片盐碱地。在小农经济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土地资源。但在已具备了对其进行治理和开发的技术条件的今天,部分盐碱地已被改造成良田,成为当地重要的土地资源。 ❷有限的面积上产生巨大的生产潜力。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分布的区域是固定不变的,人类只能根据需要和可能改变土地的用途,而不能增加或减少土地面积。但是,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并不意味着土地没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如果利用得当,不仅能维持而且可以提高其生产能力,源源不断地生产人类需要的各种动、植物产品;如果利用不当,如滥垦、滥伐、过牧等,则会使土地生态平衡日益恶化,土地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当今世界上土地资源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土地资源内部结构的变化。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世界的林地面积所占比例由33%减少到31%,农耕地面积略有增加,由10%上升到11%,草地和牧场所占比例没有多少变化,而工交城镇用地面积迅速增加。二是土地资源质量出现两极分化。特别是对于农业用地,小部分土地上由于人为因素的大量投入,使得土地生产力有所提高,但大部分土地却日益遭到水土流失、沙漠化、次生盐碱化、土地污染等严重威胁,使其生产力急剧下降,造成土地资源的枯竭。总之,土地生产力可以通过集约经营而不断提高,也可以由于掠夺式经营而日渐枯竭。因此,我们应合理地开发和保护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Tudi ziyuan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与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等单项自然资源相比,对人类生存是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资源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具有一定的生产力,通过人类劳动可直接或间接地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动物和植物产品,还可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多种服务;有可更新性和可培育性,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其内部物质和能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可供人类永续利用;面积有限性,在人类历史中不会有显著增加;不可移动性,其可利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域分异规律制约。 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s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利用价值的土地。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自然经济综合体。自然属性指土地是在陆地表面的一定范围内,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所组成的。广义的自然属性包括人类可利用的固体陆地表面和陆地水体,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更是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社会属性指土地是受人类利用和控制的属于一定社会的物质财富,具有可供人类发展生产利用的经济特征,为人类生活和从事经济建设所必需的空间场所。土地资源具有下列基本特性功能: ❶土地由多种元素构成,具有多宜性和多用性; ❷土地面积绝对量有限,且位置不能移动,其自然供给没有弹性,其适应性和利用方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❸土地有生产力,如合理利用,地力能不断提高; ❹土地有承载能力,是人类生存和生产发展的立足点和基地; ❺土地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场所和基地,还是太阳能的接受器和肥力的储存器,有可耕力和再生力。 土地资源可供农林牧业和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四川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土地面积占全国5.94%,居第五位,人均数量低于全国。土地资源构成以林牧业用地为主,两者合计占65.23%,耕地只占10.97%,园地和水域分别占0.69%、2.83%,交通和城乡居民住宅及工矿用地分别占1.08%、2.13%,余下为未利用土地。土地资源东、西部差异明显,东部多为耕地,西部多为林牧地。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能够利用并取得财富的土地。土地资源具有生产力,它处在发展变化,不断更新的动态平衡之中。 土地资源的供给包含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指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利用的各类土地数量,叫土地的自然供给。这个“量” 通常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数量,它包括: ❶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已知可供利用的土地总量,即后备储量; ❷目前正在实现其效用的资源量。第二个含义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时期,各种用途的土地的实际数量,它随着经济利益的变化而变化,叫做土地的经济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也指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相对稳定的,不论在某一地区或全国以至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给数量是固定的,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因而是无弹性供给。 在自然供给的土地中,适宜于人类需要的必备一定的条件,即: ❶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 ❷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❸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 ❹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❺一定的交通条件。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但其中有近50%的陆地是永久冰盖地、干旱沙漠地、岩石、沼泽、高寒等难以利用和无法利用的土地。中国土地资源总量约为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的1/3,我国耕地人均为1.4亩,世界平均为4.3亩; 全国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及永久积雪、裸露岩石等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3.5%。据估计,全国可供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约3330万多公顷,其中40—50%为天然草地; 16—20%为南部山丘地区; 剩余的如全部开垦为耕地,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也是处于 “临界状态”,并将长期处于这一状态。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土地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随着对土地需求的增加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变化的,是有弹性的。供给人们利用的土地,通常有多种用途并存,且多种用途之间,可以相互竞争或替代。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 ❶各种土地的自然供给量,它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和前提。 ❷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随着人类利用土地知识和技能的逐步提高,可以利用原来未被利用的土地,或使利用效益不高的土地变为效益较高的土地,从而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 ❸社会需求的变化促进土地利用方向的改变,从而影响各种土地经济供给的数量。 ❹价格。某类社会产品价格上升,会导致该类生产的地价上升,从而会增加这类土地的供给。 ❺土地利用计划。大多数关于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计划,要求开发和利用新的、生产力较低的、位置较为不利和难于开垦的土地。这类计划的实施,必然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主要途径有: ❶扩大土地的利用面积; ❷土地集约利用; ❸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❹调节消费结构; ❺利用新技术; ❻保护土地资源。 土地的需求,即人类利用土地从事各种生产与消费活动,以维持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类对土地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 土地资源开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土地开发中首先指的是土地的初次开发,即扩大土地的利用面积,即把未经人类利用的土地或虽经人类利用过但长期废弃不用的土地,经过加工、改造,使之投入使用; 其次指对已开发、利用的土地,进行进一步加工、改造,使之改变用途,这叫做土地的第二次开发或再开发。至于广义的土地资源开发,则除了包括以上所列内容外,还包括在原有的土地上增加投资,提高土地经营的集约度,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通常人们所说的土地开发,是指狭义的土地开发。 土地资源陆地的表层部分,主要由岩石、岩石的分化物和土壤构成。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新疆土地总面积16648.97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6332.92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150.01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为10166.04万公顷。新疆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是今后国家重点开发地区之一。 土地资源陕西省拥有土地3.08亿亩。其中,山地占42.8%,丘陵占32.4%,原地占10.3%,川道占8.7%,沙地占5.7%。本省土地资源丰富,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可利用面积大。据土地利用现状概查,全省已经和可能利用的土地共2.85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3%,其中农业生产用地2.69亿亩。1990年,全省拥有耕地5300万亩,人均1.6亩。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土地总面积的68.3%。 土地资源可供农、林、牧等各业使用的土地。黄河流域土地面积约119207万亩(包括内流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3%。其中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40%和35% ;平原较少,仅占流域总面积的17%。由于各区域地貌、气候和土壤的差异,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情况差异很大,参见 《黄河流域土地资源表》 。目前黄河流域农、林、牧业用地结构比为3.1:1.3:5.6,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突出表现为: 林地比重太小,森林覆盖率低; 牧草地面积虽多,但产草量较低,载畜量少。今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应大力发展防护林、经济林和水源涵养林,逐步增加林地面积,加强草场建设。 项目 河段 | 流域 面积 (万亩) | 耕 地 | 林 地 | 牧草地 | 面积 (万亩) | 比重 (%) | 面积 (万亩) | 比重 (%) | 面积 (万亩) | 比重 (%) | 全河域 河源——龙羊峡 龙羊峡——兰州 兰州——河口镇 河口镇——龙门 龙门——三门峡 三门峡——花园口 花园口——黄河口 内流区 | 119207 19713 13670 24512 16739 28626 6246 3361 6340 | 19472 78 1374 3627 2536 8566 1494 1620 177 | 16.3 0.4 10.1 14.8 15.2 29.9 23.9 48.2 2.8 | 8460 289 1153 715 1957 2999 785 321 241 | 7.1 1.5 8.4 2.9 11.7 10.5 12.6 9.6 3.8 | 35846 14000 4353 9148 2559 2999 805 21 1961 | 30.1 71.0 31.8 37.3 15.3 10.5 12.9 0.6 30.9 |
黄河流域土地资源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