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土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土葬埋死者于地下的葬式。世界各地广泛采用,包括丝绸之路沿线。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中国历代帝王及其臣属,均实行土葬。历代百姓,也多如此。《魏书·吐谷浑传》载,该族“死者亦埋殡”。 《魏书·西域传》: *哒国 “死者,富者累石为葬,贫者掘地而埋”。土葬有单身葬,也有合葬。从考古发掘看,墓中多有随葬物。 058 土葬在平地或山坡挖坑将尸体掩埋,谓之土葬。是汉族的传统丧葬方式。 土葬古代主要埋葬方式,即掘地为坑以葬。古代认为,死后入土是人的必然归宿。《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韩诗外传》:“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埋葬死者的观念,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的下室即葬有三具人骨,距今已一万七千多年,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土葬葬例。土葬初无棺木,仰韶文化时代出现了少数石板墓、积石墓和瓮棺墓;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出现了木质棺椁葬。至周代,土葬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依死者的尊卑贵贱用相应的埋葬制度,包括墓坑的大小、坟丘的高矮、棺椁的层数等。秦汉以后,历代相沿,并且等级更加森严,统治者往往耗巨资修造陵墓,而一般平民或简而葬之,或尸填沟壑。古代的匈奴、突厥、回纥等民族都以土葬为主要埋葬方式。 土葬又称“埋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多为一人一墓,也有数人合葬。通常有固定墓场。中国土葬形式主要有土坑葬、砖室葬、洞室葬、木椁葬、船棺葬。 土葬丧葬方式之一,将死者遗体埋入土中的葬法。原始时期即已有此葬式。进入阶级社会后,土葬有了明显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区别。最早的土葬多在人类居住的洞穴内外地搁置死者,然后用土石垒起来,或掘一浅坑埋葬。以后形式多样,我国主要有: (1) 竖空墓,即土坑墓。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流行。(2)大石墓,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大理石制造的墓室,同一氏族的成员死后,不断葬入。(3) 瓮棺葬,盛行于新石器时代。(4) 石板墓即石棺葬,战国时期一直流行。(5) 砖室墓,战国时期一直流行。(6) 洞室墓,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六朝、隋、唐。(7) 船棺墓,始于商代,汉以后少见。土葬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主要丧葬方式。 土葬将死者的遗体埋入土中的一种葬法。又称“埋葬”。土葬是众多葬法中最为普通的葬法之一。我国大多数民族都有这种丧葬习俗。葬具多为木棺、石棺、陶罐等。葬姿分为直肢、曲肢、仰肢、仰面、侧面、侧俯等多种。墓穴有单人穴、合葬穴等。或陪葬或不陪葬。有的埋入地下,有的在地面堆坟。总之土葬是众多民族都采用的丧葬习俗,各民族人民按照自己的风俗、信仰来实行土葬,各有各的葬法、葬式及祭祀活动。 土葬将死者遗体埋入土中的葬法。始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中期。多与认为死者国度位于地下的观念有关。曾普遍流行于世界各民族之中。有些民族不用容器盛尸而直接掩埋, 如尼安德特人常将尸体葬于红色酸化土之中, 有的则埋于混有贝壳的海滩沙土之中, 也有的却葬于泥炭之中。有些民族则用容器盛尸后才行埋葬,其容器多为木棺、石棺和陶罐,一般呈长方形,有的则呈屋形或船形。其葬法有的仅将棺柩置于地面再覆以土石, 有的则将棺柩置于坑中再堆土成丘状。在大洋洲加罗林群岛, 埋葬后的尸体往往在其腐朽后又挖出遗骨, 进行洗涤, 然后再葬于原墓地之中。一个墓穴多葬一具尸体, 亦有数人或同一家族合葬一处的。各家族多有其固定的墓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王公贵族常修大坟,并大肆修饰,而且行殉葬之俗。殉葬品多为死者生前所喜爱的衣物、武器、日用品以及冥界用品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甚至以人殉葬。在现代,世界各国大中城市的居民,已多将土葬改为火葬。 土葬藏族丧葬方式的一种。甘南州、卓尼、临潭等县的部分藏族都采用土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