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圣水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圣水寺

位于凤山镇南莲花山麓。始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倚山面西构筑。现寺为明万历间(1573—1619)重建,三进,面积3000平方米。大殿悬山式屋顶,饰有鸱吻,面阔5间,进深4间。殿前有重檐歇山式钟楼、鼓楼及泻露池。殿右有方丈、客堂。殿左墙外有栖云洞,洞室高1.3—2.85米,方广37米。洞内有澄心井,有南宋淳祐八年(1248)雕刻的十八罗汉石像,姿态各异、造型美观。洞壁有历代摩崖题刻9段。洞口额题“栖云”,为元东莱太史书。莲花山兼俱泉石之胜。清冽泉水从圣水岩(又名龙虎岩)下石罅中淙淙流出,山间还有眠鹤石、笔砚峰等胜景。


圣水寺

位于圣水镇。寺内有青、白、黄、乌、黑五眼龙泉,寺取“五龙捧圣”之意而名“圣水”。其地因唐刘禹锡《陋室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句,而名龙泉乡。五泉各有特点:青龙泉清澈见底,白龙泉洁白如玉,黄龙泉金光闪闪,乌龙泉乌亮鉴人,黑龙泉墨黑如漆。色泽各异,令人叹为观止。寺内一株古桂树,围须五人合抱,传为汉丞相萧何手栽,故名汉桂。花瓣五至七片,与一般四、五片的桂花不同。寺内有题咏汉桂的碑刻数通,其中一碑书:“五潭喜照影,一桂信铺阴。游客百千亿,分香无二心。”圣水寺背倚崇山,面临汉水,寺后苍松满山,涛声阵阵,为汉中风景名胜之一。

圣水寺

宗教建筑。位于辽宁锦西市杨仗子镇南莲花山。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后屡经维修和扩建。该寺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碧云宫,四层楼阁,大木架结构,雄伟华丽。寺前有山门三层,称天元宫,门内左右有钟鼓二楼,西有双层明月楼。后院建有单层佛殿及配殿,两侧有东西跨院,各有正殿及配殿,大部分毁坏。寺内有康熙五十九年石碑一座。

圣水寺

佛寺。在内江市。唐咸通年间 (860年~873年) 始建。宋初名兴慈禅院,后改名圣水兴慈寺。宋末定现名,因寺后山岩上有泉流出,被视为灵泉,故名。北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扩建。明末毁损,清康熙、雍正时修葺和扩建。占地2万余平方米,寺僧最多时达120余人,号称“中川第一禅林”。现存建筑分两大部分,东面称大寺,为宋代所建,主要有圆觉楼、藏经楼、大雄殿、天王殿; 西面为唐代建寺的原址,现有大悲阁、地藏殿等。内有千手观音像,高、宽各8米。寺后有汉崖墓、唐宋摩崖造像及历代名人题刻。内江市佛协驻此。

圣水寺

位于汉中城东南约10公里的马家咀。因寺内有青、白、黄、乌、黑5个龙泉,取“五龙捧圣”之意,故名圣水寺。又取唐刘禹锡《陋室铭》“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句之意,曾命名此地“龙泉乡”。《南郑县志》载:“圣水寺:在中七里坝,建于明代嘉靖时。有青、白、黄、乌、黑五泉。黑泉从佛座下流出,余在寺东西。故以泉水盛之器中,见者即知为某泉之水。”原来5泉各有特点,青泉清沏见底、白泉洁白如玉、黄泉金光闪烁、乌泉乌光鉴人、黑泉墨黑如漆。色彩分明,叹为奇观。现在有的泉已淤塞。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25:17